一组数据可见厦门航运业的发展:截至2025年6月底,厦门港集装箱班轮航线达190条,通达54个国家和地区的151个港口。
航线如织、巨轮云集,集装箱班轮到港密度持续攀升,港口承载能力也随之面临新的考验。为进一步提升厦门港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近期,厦门港口管理局下属单位厦门港航道保障中心开展了系列勘察、清障工作,助推厦门港周边两处新锚地启用,以完善港口基础设施,缓解锚地资源紧张局面。
“新增大型深水锚地的投用,将显著提升厦门港的综合服务水平——通过缩短大型船舶待港时间、降低船舶运营成本,进一步提升港口运营效率;同时,优化的通航条件将吸引更多国际航线在此布局,推动航线网络持续加密。”航道保障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措将有效促进对外贸易增长,还将形成“服务提升—航线集聚—货量增长”的良性循环,推动港航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厦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注入强劲动能。
向海扩容
开辟锚地服务升级
海港锚地是海港中供船舶安全停泊、等候靠泊码头的特定水域,在港口运营和船舶调度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目前,厦门港已公告锚地面积约17.5平方公里,但随着近年来厦门港到港船舶呈大型化趋势,且到港密度持续攀升,现有锚地服务能力已日趋饱和,尤其是在港口生产高峰时段,供需矛盾更为突出,开辟新锚地已成为“大势所趋”。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启用的新锚地共有两处,临近航道、水面宽阔,且距港内最近码头仅15海里,主打“快速响应”。两处锚地总面积达73.5平方公里,可同时容纳15艘-20艘5万-20万吨级船舶,将为大型化、多样化船舶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海上驿站”,大幅减少船舶在港外漂泊等待时间,提升港口吞吐效率和船舶周转率。
然而,启用新锚地绝非简单的“划片海域”,那些看不见的水下工程,正是保障船舶“停得稳、待得住”的关键所在。
前日,记者在厦门港锚地碍航物打捞现场看到,在完成扫描般的高精度多波束水深测量后,技术人员借助水下三维立体成像技术,迅速锁定一处长约12米、宽约3米的海底碍航物。在航道保障中心与海事部门的高效协同下,42名专业作业人员及5艘工程船舶迅速集结,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作业——工程船组同步实施警戒、定位、起吊、移位和转运等流程。经过2天的连续奋战,多处碍航物陆续被成功清除,为新锚地的启用扫清了障碍。
向海图强
重塑港口竞争力
今年来,厦门港航道保障中心实施多项举措:加强航道日常维护,保障通航安全;推进航道改扩建,提高航道通航能力;优化锚地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开展清障演练,提升应急处置水平;强化跨部门协作,优化港航服务生态。
在这一系列发展实践中,新锚地的投用尤为关键,启用后,不仅能解决大型船舶“停船难”的问题,更将成为厦门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新锚地水深条件优越,可满足超大型船舶吃水需求;采用“分区锚泊”智慧化管理模式,为危险品船舶设立专属停泊区;前瞻性规划清洁能源加注功能区,引领绿色港口发展新方向。
随着“锚地+”服务体系的完善,厦门港正从传统的物流枢纽向综合服务高地“华丽转身”。“新锚地服务职能远不止‘停船点’,船舶在此可同步完成燃料补给、物料接收、船舶维修、执法检查、手续办理等,无需专门靠泊码头。”航道保障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深水锚地的服务能力是衡量港口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而未来新锚地的正式启用,将进一步强化厦门港作为东南沿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优势,提升其枢纽地位。
在厦门港航道保障中心的专业护航下,新锚地启用通过空间重构和服务升级,推动着厦门港实现从传统物流枢纽向现代化综合服务港的转型升级,以厦门港基础设施升级为纽带,一个港航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厦门日报记者 谢嘉迪 通讯员 蔡洋波 张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