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最大的毛燕进口口岸和深加工基地,燕窝产业已成为厦门对外开放的特色名片。为进一步深化厦门海关、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协作,推动燕窝相关供厦标准的宣贯执行,昨日下午,市食安办指导,市市场监管局、厦门海关、厦门日报社联合举办食品安全监管协作会暨“‘鹭’享食安”燕窝制品供厦标准宣贯活动,聚焦燕窝制品质量提升,探索进一步完善进口食品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标准先行
为燕窝品质安全树立全国标杆
厦门拥有燕窝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燕都产业园区”等核心产业设施,目前产业园汇聚了51家食用燕窝进口企业、2家毛燕进口企业及31家生产企业,成为全国燕窝企业集聚度最高的核心区域。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厦门口岸共进口燕窝53.15吨,其中毛燕12.72吨,连续六年位居全国毛燕进口首位。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标准、严要求筑牢质量安全防线,显得尤为重要且紧迫。为此,近年来,厦门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海关相继共同制定发布了《供厦食品即食燕窝》(T/XMSSAL018-2020)、《供厦食品即炖燕窝》(T/XMSSAL047-2022)、《供厦食品食用燕窝》(T/XMSSAL078-2023)、《供厦食品 燕窝粥》(T/XMSSAL0144-2025)等4项燕窝产品供厦团体标准。供厦标准立足高品质、高标准,对燕窝中蛋白质、唾液酸等品质指标,均作出不低于行业标准“一级”或“特级”产品要求的规定;对行业标准中没有的安全指标,如重金属、微生物等指标也作出限量规定,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树立了燕窝品质安全的全国标杆,为燕窝产业健康发展注入了“厦门智慧”。
以燕窝粥为例,市面上燕窝添加量无统一标准,《供厦食品 燕窝粥》团体标准则明确规定,燕窝粥产品中食用燕窝投料量应不低于100mg/100g,标签上需标注食用燕窝投料量及形态。
形成合力
构建全链条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十四大重点工程,市食安办、市市场监管局指导市食安联遵循严于国标的食品安全标准,深入推进供厦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全链条、全过程、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2024年6月,市市场监管局与厦门海关在2023年签署《进一步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战略合作备忘录》基础上,建立“信息互通、风险共防、执法联动”机制。昨日,各隶属海关与我市各区市场监管局也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正式建立合作机制。
据介绍,合作备忘录签署以来,市市场监管局与厦门海关通过建立进口食品监管信息定期通报机制,将口岸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纳入厦门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双方充分共享供货商证照、产品合格证明等溯源电子信息,实现进货票证信息在线追溯查验。同时,双方以“月月十五查餐厅”“月月十九查酒”等活动为载体,加强监管执法衔接配合。在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的“你点我检”及年度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中,厦门海关技术中心承担了近两万批次样品的抽检任务。厦门海关派出技术专家参与了43项供厦食品标准的制定。
关地协同
让标准成为服务监管的“利器”
燕窝供厦团体标准实施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对申请执行供厦团标的燕窝产品进行抽检评定,并对已取得供厦资质的燕窝产品进行动态跟踪抽检评价。据了解,厦门本地燕之屋、燕安居、燕府、裕春燕等品牌的鲜炖燕窝、碗装燕窝罐头、即食冰糖燕窝罐头等类别共18种燕窝产品已通过抽检评定、纳入供厦食品体系、加贴了“鹭品”标识。昨日的活动现场,主办方也为通过“鹭品”评定的东南燕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永裕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燕之屋丝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尝远(厦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代表颁发了“鹭品”授权书。
“‘供厦燕窝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进一步促进燕窝货源的稳定可靠,推动提升产业能级。”厦门海关副关长赵震云表示,希望双方以此为基础,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探索高效便捷的通关与市场准入流程,支持合规企业做大做强,营造公平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共同推动厦门燕窝产业向规范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将“厦门燕窝”打造成安全、优质的产业名片。
市食安办常务副主任、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志成表示,希望燕窝生产经营企业将标准要求贯穿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标签、仓储物流全链条,主动参与“鹭品”评定,以优质产品赢得市场信任。同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也要与海关深化“关地协同”,联合开展宣贯培训、监督检查,推动标准在生产、流通、进口等各环节有效落地,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的监管闭环,共同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让标准成为服务监管的“利器”。
(厦门日报记者 陈泥 通讯员 黄煜 林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