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跳起摸高,紧盯目标,一天一天地拼,力争在最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收官战,创造最优战绩!”近日,在12月提升环境空气质量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吹响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收官的“冲刺号角”。
时刻保持战斗状态,坚决扛起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政治责任。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各级各相关部门,已连续开展两轮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和百日冲刺攻坚,取得累累硕果。今年1-11月,我市空气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值改善0.43(14.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上升2.4个百分点,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五降”。
乘势而上,奋力拔高。接下来,市生态环境局将立足更高站位,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贡献环保铁军力量。
4日下午推进会开始前,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率队,先后来到湖里区南山学校工地、古地石旧村改造项目、祥岭路下穿铁路东侧接线工程,现场考察工地扬尘管控的示范项目建设情况。
考察人员的第一站来到湖里区南山学校工地。土石方开挖、渣土运输、高边坡施工过程易产生扬尘,在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督指导下,项目部高度重视扬尘管控以及工程机械、运输车辆的尾气控制,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如每日派人员专职进行作业点洒水降尘,土方开挖时实时采用高压水枪降尘等等,以减少施工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不仅仅是这个工地,随后考察的几个工地同样严格落实湿法作业,及时进行场地平整、覆盖防尘滤网,有效提升防尘效果。
“城市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是空气质量提升工作的一大重点,也是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一环。”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在督促协调各区落实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的同时,他们同步组织了多轮调研,及时总结分析一个阶段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整改的意见和建议。
现场推进会中,市生态环境局要求各区进一步落实工地扬尘防治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对建设(代建)、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的考评督察,依法查处扬尘污染违法行为;针对按规定无需设置监理单位的拆除等工程,要落实统一委托监理的要求,做好扬尘防治经费保障;要细化考评评分细则,扩大考评通报抄送范围,强化考评结果应用,并纳入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切实落实常态化长效化治理。
【点击】
1-11月我市空气质量提升成绩单
“科目”1
机动车污染防治
●高排放机动车监管
根据《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限制高排放机动车通行的通告》,7月,全市限行标志牌改造工作已完成。7月以来,我市通过市公安指挥中心监控平台,抓拍、处罚高排放机动车闯限行862辆。
●实施柴油货车攻坚战
加强柴油货车路检路查,至11月30日,共遥感监测车辆412.62万车次,其中疑似超标车辆4.01万车次,通知车主复检,复检不合格的依法处罚。
●环检机构监督检查
修订印发《厦门市机动车排气监测机构与人员管理办法》,加大对环检机构执法检查力度,至11月30日,共组织现场检查53家次。在全省率先实施机动车排气检测机构记分制管理,有效刹住了违规检测、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现象。
●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
率先全省开展新购置或转入本市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日常工作,累计登记18490台,审核通过18247台,挂牌18228台;至11月30日,共查处3起高排放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进入禁止使用区域施工案件,处罚1.5万元,同时,将处罚信息抄送市建设局,纳入信用管理。
●落实超标机动车强制报废要求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排放超标机动车管理的通告(暂行)》,率先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条关于大气污染物超标机动车强制报废的有关要求,填补该条款实际层面操作的空白。
●建设机动车管理平台三期
三期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平台各项使用功能,生态环境部门通过模块实时查证、实时作出处罚决定,全面提升机动车环境管理智能化规范化水平,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前沿技术,通过遥感监测、黑烟抓拍、定期检验、路检路查、入户抽测五大监测手段,为守护“厦门蓝”筑起坚实的屏障。
“科目”2
提升锅炉窑炉整治成效
●工业锅炉窑炉整治
已完成57台锅炉及生活垃圾焚烧炉废气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完成85台重点行业工业炉窑治理。
●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
完成我市重点行业274家企业无组织排放治理。
“科目”3
挥发性有机物整治
●实施精准管控与精准治污
策划生成10个省级、47个市级VOCs精准减排项目,截至目前已全部按时完成,并通过环保验收。5-11月在岛外重点工业园区与岛内重点区域部署4轮VOCs走航观测,完成3轮,发现浓度异常点位37个,检查企业67家,发现问题企业8家,立案处罚1起。
●强化示范带动与帮扶指导
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VOCs污染整治示范企业19家;市生态环境局组织专家咨询会指导42家问题企业开展设施整改提升、开展泄漏检测修复工作培训和《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培训,提升企业污染防控水平。
●巩固挥发性有机物整治成效
推动企业落实58项自查要求,并确保所有企业全覆盖;实施测管联动,1-10月份累计完成157家,发现违法行为18起,立案处罚18件。
“科目”4
“散乱污” 企业综合整治
持续强化对“散乱污”企业的摸排和清理,建立“散乱污”企业管理长效监管机制。今年以来全市新增排查“散乱污”企业770家,截至目前,完成整治748家,22家整治中。
“科目”5
落实环保网格化监管
今年以来,我市网格员共上报涉大气类生态环保巡查10.8万件。其中工业扬尘巡查9.1万件、露天烧烤263件、垃圾焚烧4488件、机动车冒黑烟780件、非道路移动机械冒黑烟514件、餐饮油烟355件。此外,为进一步提高环保网格化监管水平,我市大力开展市区两级网格化环保监管平台升级建设。
【部署】
冲刺空气质量年度目标
扬尘污染防治是核心任务
今年以来,我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厦门蓝”依旧清新醉人。然而,冲刺空气质量年度目标,依然要下不少工夫。从全国范围看,秋冬季是形成大气污染天数最多、强度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段,在秋冬季颗粒物浓度上升的情况下,如何化危为机,为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画上圆满句号?推进会上,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布置12月份重点工作任务,擂响战鼓。
提高站位加速冲刺
奋力打好决胜一战
“在前两轮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和百日冲刺攻坚奠定的坚实基础上,我们一定要通过最后一个月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蓝天保卫战的决战决胜。”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人称,打好这场决胜之战,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它的意义,这不仅事关年度空气质量目标的实现,更事关三年决胜攻坚战与“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守护“厦门蓝”,让群众拥有蓝天幸福感的同时,也为我市积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
“12月份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我市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偏少。”据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冷空气活动期间,我市沿海将持续有7-9级东北大风,天气较为干燥,需重点关注颗粒物传输和本地扬尘的管控。在今年最后20多天里,市生态环境局将按周安排计划、按日推进任务,突出攻坚重点,将扬尘污染防治作为核心任务,按照“五查”联动工作机制,切实落实落细工地、道路和工业扬尘的污染防治工作。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将携手各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将信用评价制度落到实处;推动各区政府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不断加大管控和查处力度,补齐工作短板,不断攻坚克难,形成大气污染防治持续高压态势,奋力打好决胜一战。
狠抓时效精准聚焦
加力踢好临门一脚
与时间赛跑,需要各部门拧成一股绳,凝聚强大合力,加大轻微污染天气应对力度。接下来,市生态环境局将加大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应急响应期间重点区域管控情况的督查通报,利用“厦门蓝”微信群和智慧环保App,督促问题整改到位;各驻区生态环境局则将和区属各部门强化联动,加大对各类扬尘源的管控力度,把责任落实到部门,细化到网格。
在此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继续聚焦难点痛点,在统筹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和移动源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基础上,针对道路运输、建筑施工、裸露地面、道路施工和堆场扬尘等一系列问题,实施精准、精细、精确的管控,确保问题不反弹。同时强化“绿色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增强各级各部门落实空气质量提升工作要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空气质量提升和“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等重要工作紧密结合,统筹兼顾。
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市生态环境局将努力攻坚克难,加力踢好临门一脚,实现“弯道超车”。
压实责任锻造铁军
合力跑好关键一棒
越到冲刺阶段,越要保持攻坚定力。
接好最后这关键一棒,“环保铁军”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合力行动起来——行政部门将统筹各方面行政、执法力量,开展随机抽查、日常巡查、考核督查等多种检查方式,在精细化管理、常态化监督上下功夫;科研部门将依托科研和技术力量,借助环境管理大数据资源,及时提出管控建议,确保管理部门精准发力,为空气质量提升提供决策支持;执法部门则结合“长空亮剑”专项行动,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和重点问题的执法检查力度,采取夜间突击和测管联动等方式,在全市重点区域周边开展多方位、立体化的工作联动,进一步提升执法检查的精准性。
最后冲刺阶段,“环保铁军”将紧握最后一棒,做守护蓝天“奔跑者”,以更高站位、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为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画上圆满句号!(厦门日报记者 王玉婷 许晓婷 通讯员 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