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闽台送王船,昨日两岸同祭。今天凌晨4点半左右,一艘长11米、宽3米、高2.6米的全杉木建造的真船,在几十名壮汉扛抬和车轮的助力下,送到了同安环东海域海边点燃,四年一度的送王船习俗收尾。从前天下午到今天凌晨,数万名来自台湾、浙江、漳州、泉州的信众齐聚西柯镇吕厝村,见证了同安有史以来规模最为盛大的迎送王船活动。
昨天上午,同安吕厝村华藏庵广场人山人海,100多个单位、团体参与闽南民俗表演踩街,众人抬着王船巡游,场面十分壮观。同时,华藏庵还举行了国家级“非遗”、省级“民间信仰联系点”和市级“闽台送王船传承基地”的揭碑仪式。昨天上午11点,两岸同祭的颂典活动开始,两位主祭人分别代表海峡两岸,同祭人是来自台湾、福建各地区的代表信众。
今年是欢送第150届王爷离任及首届闽台送王船文化节。2005年10月,吕厝华藏庵“送王船”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闽台送王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藏庵成为“闽台送王船”传习单位。
华藏庵管委会负责人吕笃卿介绍,吕厝村的“送王船”十分独特,不仅有送王船,还有迎王船仪式。和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王船全部用杉木建造,众多工匠花费48天才造成,而以前王船相对简陋,要么是纸质的,或者一半纸质一半木头结构。这次送到海边的王船上还载有174种日常生活用品,柴米最多,信众将其放到王船上用来还愿。王船下方还有1吨多的厥草和环绕王船四周的大量金箔纸。
声音
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苏国成:同安吕厝华藏庵的迎王船、送王船活动,是传播闽南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纽带。王爷信仰历史悠久,送王船习俗先后被列入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安吕厝华藏庵每四年一届的迎送王爷活动规模宏大,影响广泛,要努力打造成两岸民间信仰朝拜圣地、闽南民俗文化展示窗口。
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彭一万:同安是历史上“唐山过台湾”的一个重要节点,同安因此担负着对台交流的重要使命。闽台送王船是民间信众的王爷崇拜,希望借此祈福、送邪、保平安。这项活动始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送王船习俗在台湾金门、澎湖等地都有,经考察,其发祥地多源自同安吕厝华藏庵。目前,厦门的送王船习俗,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区钟山村和湖里区钟宅村的规模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