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和家长在考场外
昨天上午8点半,厦门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在厦大海韵校区开考。记者蹲守考场外,为您解密这场特别的“高考”。
怎么考?
三题选两题十分钟内答完
8点45分左右,第一批考试的考生就结束了答题,走出考场。据一位信息组的考生说,面试总共三名考官,每个考生随机抽取三个编号,每个编号对应一个问题,考生选择其中两题作答。考生说:“从抽题、看题、思考、回答,全程只有十分钟时间。”
谁来考?
考生各有“绝活”来自天南地北
昨天共有400多人参加了这次考试。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记者现场随机询问了几名考生,有来自浙江、四川、湖南、内蒙古等多个省份的,可谓“天南地北”俱全。这些考生们个个“身怀绝技”,参加数理化等理科各组考试的,大多是获过省级以上奥赛的奖项,有不少还获过全国奖;文科的考生也不简单,大多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还有同学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奖——来自温州的黄同学不肯透露姓名,只肯透露曾在新概念中获奖。
【试题揭秘】
理科考题接地气难度直逼奥赛
据参加考试的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考生们透露,这次理科的几个组考的都是专业知识,难度直逼他们曾参加过的奥赛考试。从他们透露的考题不难看出,题目偏生活化,很接地气。
物理组的题目,都是身边常见的家电、物品。如“在常温的室内打开冰箱,室内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喷雾罐不停向外喷雾,罐体表面温度会变低,为什么?”等。
化学组的考题,看起来也很生活化,但考生们说实则“暗含杀机”。比如“二氧化碳是不是助燃气体?”看到这题,估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我上我也行”,但题目后面还有三个字:“为什么?”这恐怕就会让许多人“抓瞎”了。还有“一滴水珠滴在荷叶上是什么形状,滴在砖头上又是什么形状?”这问题看起来是个生活化的问题,但还有要求:“请用分子的观点回答”,估计会难倒不少人。
文科考题很开放人文性很强
相比理科的“接地气”,文科类的考题则“高大上”多了,“人文情怀”“世界和平”等都是高频词。
一位人文组的考生说,他抽到的考题是“请分析‘解构’”和“提出一个问题和解决一个问题哪个更重要?”
考生说,多数题目都有很大自由发挥的空间,“请分析一下人文情怀”。这个题目这么“大”,要怎么回答?一位考生说:“我就是先引用了一些中外文学名著,解释一下什么是文学情怀,再结合社会现状分析一下文学情怀在未来的作用。”此外,外语组还有“你怎么看两性平等?”和“世界和平重要吗?”这类问题,还真是“面向世界”,让考生可以畅所欲言了。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