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14日讯 在闽南《酒干倘卖无》这首歌曲可谓无人不晓。可是你知道吗,这个歌名里存在着两个错别字哦。昨日,2014华文教育杰出人士暨华校校董华夏行访问团一行150余人来到泉州,在锦绣庄聆听一场闽南文化讲座,主讲人泉州知名文化人士陈日升的一番讲解,让大家恍然大悟。
该活动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主办,福建省海外交流协会、泉州市海外交流协会承办,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校董事长、校长、华文教育机构负责人和为华文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参与,访问团成员在泉州参观华侨大学、锦绣庄等,听取闽南文化讲座后,将前往厦门,与当地学者交流。
讲座上,陈日升从歌曲《酒干倘卖无》入手,展示闽南方言的魅力。他说,闽南语中保留很多古汉语的成分,有很多字如果不懂古汉语,根本写不出来,比如歌名中的“干”和“倘”,就是错别字。“‘干’正确的应该是‘瓨’(音同祥),这个字出现在2000年前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是酒瓶子的意思;‘倘’应为‘当’,《古诗十九首》里就有这样的用法”,由于许多人不了解,所以便音译成“干”和“倘”。
现场,主办单位请来培元中学南音乐团的9名学生成员,为嘉宾们演奏南音经典名曲《梅花》,让嘉宾们赞不绝口。这支团队曾作为全国唯一的南音艺术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结十周年纪念活动。陈日升说,泉州市目前有120多所学校设有南音校本课程,全市有20多万学生在学唱、传承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洞箫,跟日本的尺八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拍板,古代诗人‘执节而歌’,所谓的‘节’就是这个拍板,但古人的‘节’是6块板,我们的拍板是5块,泉州人不喜欢‘6’这个数字,因为棺材板是6块板,犯人砍头前最后一餐是6个菜……”向嘉宾介绍南音乐器时,陈日升再次说起泉州的民俗文化。(海都记者 叶碧玉 吴月芳)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