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湖边,凉风习习,吟诗作赋,不亦乐乎
闽南网6月7日讯 你知道吗,用闽南语念唐诗,就跟唐朝人朗读唐诗一样,韵律和谐,平仄相合,悦耳动听!
昨天上午,在泉州市区东湖公园池畔,20多位鲤城诗词学会的诗词爱好者聚在一起,用闽南语吟唱唐诗,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
副会长傅孙义说,其实这是一次彩排活动,为了一件大事。下个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将到泉州拍摄,其中一幕便是用闽南语吟唱唐诗的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傅孙义老师带头唱了一首白居易的《暮江吟》,曲调很独特,其中唱到“中、夜、弓”这三个字时,声音拖长而缓慢,整个曲子也变得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74岁的陈琼芳老师不仅是学会的副会长,还是泉州老年大学诗词教师,对闽南语颇有研究。他说,闽南方言有着特有的风格,如果用来吟唱和朗诵唐诗,大体有两个规律,“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意思就是平音声音拉长,音调低,仄音声音短促,音调较高。
“以前泉州还有私塾的时候,学生们就是用闽南语来朗诵诗词的,很有意思。”陈老师说,闽南语很接近中原古音,现在很多时候,用闽南语念唐诗就比用普通话来得押韵。“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斜’和‘家’用普通话念并不押韵,换作闽南语则押韵。”
陈老师说,平时他们创作和朗诵旧体诗,都会参照《平水韵》,《平水韵》包括106个韵部,很多韵部跟闽南语很接近。《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韵,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这也正好跟闽南语相吻合。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陈韶瑜导演是泉州人,她认为,闽南有很多文化遗存非常好,就是缺少宣传。下个月,央视八集《园林》系列纪录片中唐朝园林部分,有不少场景将在泉州拍摄,其中唐诗将采用闽南语吟咏。“闽南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很多文学教授都知道用普通话读古诗不押韵,要用闽南语才押韵。这次有机会把片子的拍摄放在泉州,希望能多多展示。”
鲤城诗词学会有90多名会员,大部分是退休老人。
“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学习、切磋,朗诵吟唱唐诗可以很好地抒发感情,丰富了我们老年人的生活,大家都很喜欢。”70岁的老骆昨天特地从厦门赶来参加彩排。
□都来试试
为了让大家都能过把唐诗瘾,昨天,傅孙义老师特别推荐了杜牧的《清明》。我们根据傅老师的朗诵,整理了以下谐音版本,可朗诵也可吟唱,大家不妨试一试哦!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习[zie]乌昏昏
路上行人欲断魂。
[lo][xiong][hing][len]唷[duan]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jie][muen]酒噶[ho]次优
牧童遥指杏花村。
[mo][dong]遥几杏花[cuan]
□相关阅读
关于闽南语的发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本报5月29日N8/N9版的深度报道“温陵十二钗之方筱言”《千年古音传闽南乡音娓娓道乡情》。
唐朝的欧阳詹(公元755年~800年),字行周,是福建晋江人,有“开八闽文化之先”之称,您可以试试将他所著的《及第后酬故园亲故》用闽南语朗诵,看是否押韵。
才非天授学非师,以此成名曩岂期。
杨叶射频因偶中,桂枝材美敢当之。
称文作艺方惭德,相贺投篇料愧词。
犹著褐衣何足羡,如君即是载鸣时。(本网记者 张帆 谢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