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闽南文化 > 妈祖 > 妈祖文化 > 正文

潮汕籍华侨与泰国华侨的妈祖信仰

来源:妈祖城网 2016-05-24 17:26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摘要: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现过两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其传播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潮汕华侨称所崇拜的妈祖称“七圣妈”,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部分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关键词:潮汕籍华侨;泰国;七圣妈;妈祖信仰

  泰国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汉唐以降,泰国境内先后出现了一批独立王国。如公元3世纪的金邻国,3—5世纪的盘盘国,6世纪宋卡、北大年一带的赤土国,6—11世纪佛统的堕罗钵底国,10—14世纪洛坤的单马令国,2—13世纪吉打、北大年的狼牙修国,8—12世纪喃奔的女王国,13世纪清迈的八百媳妇国,1238年建立的素可泰王朝和1349年建立的阿瑜陀耶王朝等。中国历代王朝与这些小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或使节互访,或商贾往来,或移民迁徙。然而,从总体来看,在早期毕竟只是小部分人的活动,直至清朝初年才出现第一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出现了第二次移民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才真正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

  一、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与华人出国

  1、潮汕地区妈祖信仰的历史背景

  妈祖信仰何时开始传播到广东潮汕地区(即以讲潮州方言为主的地区,大多为今汕头市辖区),至今未见确凿记载。然而,清乾隆间周硕勋等纂《潮州府志·祀典》载:“天妃庙,一在邑南龙津赤产,元延祐间建。一在邑西南柱桥。一在莲花峰石。而和平乡有二庙,一在六联,一在下宫。其创作年代俱无考,大约始自宋元。凡乡人有祷辄应,航海者奉之尤虔。”清嘉庆间李书吉、蔡继坤等纂《澄海县志·祀典》也载:“天后庙,祀天后,在放鸡山,距城四十里海中,地界潮阳。庙有铜炉一,常现篆、隶、真、行字迹,不知何年物也。”据此,我们大体可以说,宋元时代妈祖信仰已在潮汕地区流行开来。

  据学者研究,历史上维持潮州地区妈祖信仰的现实纽带应是流经潮州的两条江(一江发源于广东紫金县,另一江发源于福建长汀县)汇合而成的韩江。韩江流量大,上游高山峻岭,江面狭窄,虽至潮州城外变得宽阔,却又横亘着湘子桥。此桥中段为浮桥,不能通航。东西两段桥面偏低,桥孔较小,水流湍急,过桥如过关。从上游而下的船只常在此翻船,往往造成船毁货沉人亡。千百年来,航行于这条江上的潮州人,形成了很多习俗,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妈祖崇拜。

  韩江内河,航运历史悠久。唐代,韩愈被贬潮州时,主持了这一带的初步开发,使航运业也得到发展。宋元两代,潮州对外交往得到进一步发展,估计妈祖信仰当于此时传入潮汕地区。过去,韩江船家每条新船下水都要到汕头港妈祖岛上的妈祖庙请香回来,在船中肚供置“天后圣妈祖”香案。除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外,每年三月二十三日,还要隆重纪念妈祖诞辰。即使平素十分吝啬的船主,到这一天也要以“五牲”或“三牲”祭祀妈祖,保佑平安过湘子桥。每当船只顺利通过桥孔时,则要对江鸣放鞭炮,答谢妈祖恩典。

   韩江最北面的支流北江经宋代人工开凿的运河山尾溪进入韩江干流,直达潮州府城,为韩江中上游地区历史上最便捷的入海航运通道。在北溪入海口与三角洲北沿的莲花山之间的一条宽2至3公里的狭长冲积带上,便有著名的樟林港。樟林港北依莲花山,南扼北溪口,大概因樟林村而得名。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纂修的《潮州府志》中,已有“樟林村”的记载。据陈春声教授研究,元代初年至明代中叶,所谓的“樟林村”是由散居在今樟林北面莲花山麓的陆厝围、周厝周、程厝围、小陇、大陇等小乡里组成,居民主要是渔户与疍户。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原散居于莲花山麓的各个小村落开始在山下埔地合建一个大的聚落;同年十月樟林排年户共15姓户丁上呈潮州知府,请求在这个新建的聚落设防自卫,获得批准。是为樟林

  “创乡”之始。[4]由此可推测,由于早期散居于今樟林北面莲花山麓的各个小村的主要居民是渔户与疍户,因而自然就会信仰妈祖。据研究,在今莲花山南麓石壁头地方,元初曾建有一祭祀妈祖的小庙,名“灵感宫”(今当地人谐音转化为“娘感宫”),可惜毁于20世纪50年代,今尚存遗址。至“创村”前后,此地民众则建起了供奉妈祖的暗芒宫。

  2、樟林港的海外贸易与潮汕华人出国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解除后,樟林依其河海交汇的优越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当时东南沿海最重要的贸易海口之一。乾嘉年间(1736—1820),是樟林港贸易的全盛时期,从该港开出的“红头船”(又称“洋船”,即载货出洋之船。福建称“青头船”,浙江称“白头船”)北上上海、天津,南下广州、琼州,乃至于东南亚各地。

  樟林港海外贸易的主要地区是暹罗。起初,因潮汕地区缺粮,海外贸易商人便前往贩运大米。后来,又因暹罗木材价格低廉而前往造船。此外,贩运的商品还有陶瓷、蚕丝和土布等。由是,早期这些从事贩运的商人和航海水手在与暹罗等国的交往中,逐步熟悉国外情况,有部分人便因商务关系或因其地有较好的居留环境而侨居海外。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暹罗”条载:“澄海县商民领照赴暹买米,接济内地民食,虽行之已阅四十余年,但此项米船,据称回棹者不过十之五六。”由此可见,其时已有相当一部分人(即十之四五)寓居暹罗。暹罗在与中国贸易往来过程中,“因该国民人不谙营运,是以倩福、潮船户代驾”。(《清仁宗实录》卷185)在这些代驾暹罗船的水手、船户中,不少人已经是侨居几代的华侨。例如雍正二年(1724),暹罗“来船梢目徐宽等九十六人,虽系广东、福建、江西等省民人,然住居该国历经数代,各有亲属,实难勒令迁回。有照所请,免令回籍,仍在该国居住,以示宽大之典”。(《清世宗实录》卷25)

  19世纪初,暹罗商船大都“由广东省东部的潮州人驾驶,这些帆船大部分归曼谷的华侨或暹罗的贵族所有。前者派遣自己的亲戚,常常是女婿,到船上做货物管理员”。这些侨居暹罗的潮州商人或船民随着事业的发展,不断招引亲戚或乡人前往,从而促进了暹罗华侨的不断增多,也促使暹罗华侨以潮汕人为主。据19世纪30年代一位到过泰国的西方学者估计,1836年曼谷城的50万居民中,有40万是华侨,其中主要是潮州人。

  随着樟林港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随着潮汕地区侨居海外人数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妈祖的信仰自然也就更加虔诚。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他们便在樟林南社港畔破土动工,兴建天后圣母庙,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始告竣工。为有别于以前建于外垄埔的天后庙,遂称其为“妈祖新宫”。该宫占地10亩,共五进,宏大雄伟,瑰丽多彩。正厅悬挂“天后圣母宫”与“天恩公”匾额。主殿供奉妈祖神像,有女官侍奉左右。正厅后面,建有三层楼的梳妆楼,两旁均设18级石阶。楼前挂“海国安澜”横额,有楹联云:“五更先挹曙、六月已知秋。”从前门到梳妆楼,两廊有房18间,供奉着顺风公、注生娘娘等18尊神像。全庙共有房30余间,设庙祝一员以司庙事。有学者评论:“樟林天后圣母庙的建筑,其时间之久,规模之大,不仅为潮汕地区所仅有,就是在全国也属罕见。”19我们由此不难看到潮汕人民对妈祖的虔诚崇拜。据悉,“樟林的妈祖新宫和风伯庙,更是出洋人民为祈求平安而必祷告、祭祀的地方。”

  由于潮汕人民对妈祖的虔诚崇信,由于早期潮汕华侨以侨居暹罗为多,因而泰国的妈祖信仰主要为潮汕籍华侨华人所传播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泰国华侨华人的妈祖信仰与特色

  泰国的国教为佛教,9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马来族则多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但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妈祖信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大学段立生教授在泰国讲学期间,曾在曼谷、吞武里府、乌隆府、佛统府、素叻府、洛坤府、北大年府、北榄府等地进行中式寺庙调查。在他抽样调查的60座寺庙中有12座主祀或附祀妈祖。其中主祀者有曼谷迈的集路的七圣妈庙,曼谷石龙军路1638号的七圣妈庙、1735号的新兴宫,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天后圣母庙,洛坤主街的天后宫与洛坤达努普区莱姆村(海滨)的天后庙;附祀者则有曼谷达挠路的玄天上帝庙、佛统市区的普元堂、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顺福宫、素叻府班多的本头公庙、六坤府北浪县的广灵庙与那空沙旺市区的本头古庙等。必须指出的是,笔者上文所云泰国的妈祖信仰主要为潮汕华侨华人所传播,并不等于说泰国的每一座与妈祖有关的庙宇都是由潮汕华侨华人所建造,如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顺福宫就是由福建华侨于清宣统辛亥年(1911)所创建,供奉当地土地神“属府王爷”,配祀观音与妈祖。后毁于火,1960年重建,现庙侧设有福建会馆。另如附祀妈祖的广灵庙,也是福建华侨于1956年所创建。尽管如此,泰国妈祖庙以潮汕华侨华人创建者为多却是显而易见的。

  以下笔者拟就上述主祀或附祀妈祖庙宇的有关情况,试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妈祖信仰在泰国传播的起始时间

  位于曼谷石龙军路1638号的七圣妈庙,供奉的主神七圣妈即是妈祖,左侧配祀慈悲娘娘,右侧配祀龙尾圣爷。段立生教授认为:“此庙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现存‘威灵显赫’木匾一块可资为证。”115这是目前所知泰国有明确建置时间的最早妈祖庙。曼谷石龙军路的新兴宫,正中供奉天妃,右侧配祀观音,左侧配祀本头公,也是一座比较古老的妈祖庙。段立生教授考证:“关于本庙的建筑年代,虽无明确的证据,但根据现存的一口铜钟上镌铭文:光绪五年三月,故知此庙当建于1879年之前。另外,在‘慈云普施’的木匾上镌有一行小字云:天后圣母庙于甲子年元月竣。查光绪五年之前的甲子年当为同治三年(1864),因此考订此庙初建于清同治三年。

  然而,如果从供奉有妈祖的寺庙来考虑,最早者当为曼谷达挠路的玄天上帝庙。该庙神龛正中祀玄天上帝,左边依次为清水祖师、天后圣母、李公爷,右边依次为三宝佛公、诸位福神、关圣帝君。段立生教授推断,该宫当建于清道光甲午十四年(1834)。他认为,现存铜钟一口,可以为证。因钟上镌有铭文曰:道光甲午年六月廿三日弟子叩敬。此钟当铸于建庙之时。但我们未能确知该庙是否初建时就如此排列神像,妈祖像是否原来就有?这需要进一步考证。还有,同样供奉有妈祖的素叻府班多的本头公庙、那空沙旺市区的本头古庙的始建年代不详,存在比玄天上帝庙建得更早的可能性。另外尚存在未被段立生调查到的有供奉妈祖的庙宇的可能性。因此,妈祖信仰传播到泰国的具体时间,目前只是阶段性结论。因为一座寺庙的兴建,必须是该信仰在一群民众中得到长期传播,在实施建筑工程时还必须以相当的财力为基础。

  由是笔者以为,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至迟应从清乾隆年间(1736—1895)就已开始了。据上引《嘉庆重修一统志》“暹罗”条载,其时仅澄海县即有40%—50%的海外贸易商人侨居暹罗,故很可能这一时期就已有妈祖庙宇出现。这一时期樟林南社港畔确已建造了妈祖新宫。笔者推测,该宫的建筑经费必定有相当部分是来自暹罗等海外华侨的,由于他们对妈祖的信仰因而会来参与国内妈祖庙宇的建设,与此同时他们往往也在海外建造同样的宫庙,这可从其他地方华侨的情况得到佐证。当然此猜测尚有待于相关史料的佐证。

  2、妈祖的特殊称呼“七圣妈”

  典籍所载妈祖有神女、龙女、通玄灵女、顺济夫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天后元君、天后圣母等称呼。但在泰国,妈祖多用特殊称呼———七圣妈。曼谷迈的集路妈祖庙门额即书“七圣妈庙”,门旁楹联云:“七圣昊天保黎庶,庙宇巍峨气象新。”供桌上的香炉铭文云:“天后元君天地父母七圣夫人。”此外,曼谷石龙军路1683号的妈祖庙同样称为“七圣妈庙”。那么,妈祖为什么被称为“七圣妈”呢?据段立生教授考证:“潮汕人称她为七圣妈,大概是因为她家共有兄妹七人,一男六女,林默最小,故名七圣妈。”这种说法不无道理。《敕封天后志》云:“天妃为都检愿公六女,学道莆之湄洲。”《天后显圣录·天妃诞降本传》亦载:“孚子惟悫,讳愿,为都巡官,即妃父也。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又《林氏正宗源流族谱》(莆田贤良港妈祖研究会林自东提供)载:“二十一世孚公,保吉公之子。生一子,曰惟悫。惟悫公之第六女,即天后是也。”民间传说妈祖曾有一兄,于某年“秋九月,父与兄渡海北上。时西风正急,江上狂涛震起。妃方织,忽于机上闭睫游神,颜色顿变,手持梭,足踏机轴,状若有所失挟而惟恐失者。母怪急呼之,醒而梭坠,泣曰:‘阿父无恙,兄没矣。’顷而报至,果然彼时父于怒涛中仓皇失措,几溺者屡,隐似有拄其舵与其兄舟相近,无何其兄摧舟覆盖。妃当闭睫时,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舵也。”(《天后显圣录·机上救父》)由是,妈祖因一兄五姐而排行第七,故称之为七圣妈是合适的。笔者未知潮汕人现在是否也称妈祖为七圣妈,但泰国潮汕华侨华人至少在100多年前就已流行该称呼。上文述及一个铜香炉的铭文为“天后元君天地父母七圣夫人”。据笔者理解,这似乎不是表明朝廷对妈祖父母的敕封,而应是三个词,即:天后元君、天地父母、七圣夫人。这三个词都是对妈祖的褒称,即除称其为天后元君、七圣夫人外,还称其为天地父母,把妈祖与天地父母等同。可见泰国潮汕华侨对妈祖的崇拜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3、体现中国的宗教传统特色

  中国没有国教,一般认为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但儒教的提法并不准确)。因此,在民间寺庙中往往把三教神明供奉于同一庙宇中。这种传统也延伸到海外。新加坡有学者这样认为:“中国民间的这种世俗宗教观也被移殖到中国以外的华族社会”,“民间的宗教观属泛神论,三教的神皆被负(当为‘赋’)以同样的使命,普遍地被沭(当为‘膜’)拜。因此,在华族社会里,同时到儒、道、佛庙宇上香并无抵触处。甚至三教的神明同时被安置于同一庙宇内祭祀,和平共处。神人相安,是华族民间宗教的大特色。”[8]泰国华侨华人妈祖信仰也体现了这种中国宗教特色。

  以上述12座有关妈祖庙宇为例,无论是妈祖为主神或陪神,都是与其他神明供奉在一起的。作为主神者,除了洛坤达努普区莱姆村(海滨)的那一座1996年5月前尚未完工的天后庙仅供奉妈祖外,其余5座都是左右陪祀二尊或三尊其他神明,如龙尾圣爷与慈悲娘娘,观音与关帝,本头公与观音,本头公与关帝,本头公与关帝、观音等。作为陪神者,在玄天上帝庙中,她则与清水祖师、李公爷等被奉祀于玄天上帝左边;在顺福宫中,妈祖与观音一起作为当地土地神“属府王爷”陪神;在本头公庙中,妈祖与老大二伯公一起作为本头公妈的陪神;在广灵庙中,妈祖与本头公一起作为广泽尊王的陪神;在本头古庙中,妈祖又与关帝一直作为本头公妈的陪神。

  最为典型者当为普元堂。该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系佛统地区华侨较早建造的中式寺庙,为中国传统佛寺的三重院式。入寺门正中供奉弥勒佛,两侧为四大天王,佛后供韦驮。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佛祖塑像三尊,左边配祀鉴斋使者、黄梅五祖、关圣帝君、右边配祀文昌帝君、达摩祖师、伽蓝主香。观音阁正中供观音菩萨,左侧供注生娘娘,右侧祀天后圣母;另一部分是供奉地母娘娘的地母庙。此外,还有供道教的老子、城隍爷、北斗星君以及供奉开山祖师庄运泉老师、一批与开山祖师有关的扶助者、庆贺者的照片,包括泰国中华总商会前主席张兰臣(1895—1961)等数百人的神灵牌位。有堂联云:“普放祥光,频施法雨,欣此日宝座庄严,恩重佛统;元社真种,共霭祥云,喜今朝华堂映彩,泽荫暹邦”。粗略统计,撇开堂中所供奉的开山祖师与祖先牌位不计,堂中所供奉的佛道神明达22尊(包括妈祖),充分体现了中国儒、道、释共祀一庙的宗教传统。这一传统的薪传,也是妈祖信仰能够在泰国得以传播的一个原因。

  4、与当地宗教文化互相融合

  妈祖等中国民间信仰在海外传播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有些地方已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在一起,为当地民众(甚至上层人士)所接受。这在泰国华侨华人妈祖信仰传播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体现。

  上述素叻它尼府班多路的顺福宫把妈祖与观音作为当地土地神“属府王爷”的陪神即是一例。说明当地福建华侨华人在信仰妈祖、观音的同时,也信仰当地的土地神“属府王爷”;在他们心目中“属府王爷”与妈祖、观音已经难分彼此,甚至妈祖与观音只好作为他的陪神了。曼谷达挠路的玄天上帝庙以玄天上帝为主神、妈祖等诸多神明为陪神。然而,泰国人却把此庙称为虎神庙。传说有一位武士,侍母极孝。一日,其母遇饿虎,将被虎噬;武士赶至,以身饲虎,母得以幸全无恙。武士死后,化为虎神,泰人立庙祀之。于是,华侨华人信仰的玄天上帝、妈祖等神明与泰国人民信仰的虎神,便在同一庙中祭祀,混为一体,显示了中泰两种宗教

  文化的融合与交汇。据说此庙的签最灵,所以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华人和泰人到此庙拜神求签。此外,在洛坤主街的天后宫中保存着一个铜香炉,上镌铭文云:“天宾庆荷/皇暹叻丹那歌成壹佰贰拾玖年榖旦第六代”。据悉,曼谷王朝六世皇时代,为了加强中央政权对泰国南部地区的统治,六世皇曾于公元1911年亲自巡视洛坤,并驾临此庙。这一个铜香炉即是六世皇的御赐之物。

  由是可以看出,妈祖信仰在沟通中泰两国人民交往过程中必定是发挥过很大作用的。否则,泰国六世皇怎么可能给这一座天后宫御赐铜香炉呢?笔者以为,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妈祖信仰必将会进一步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而成为当地宗教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也进一步促进华侨华人更好地与当地人民融合在一起,为当地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李天锡)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传承就是最好的纪念 梨园戏著名导演苏彦硕
  • 新加坡义正宫到永宁包公馆 开展包公民俗文
  •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入选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生气,谨防甲状腺结节找上你!(视频)
    医解百科︱生气,谨防甲状腺结节找上你!(视频)
    春有约 花不误 泉州开元寺樱花盛开
    春有约 花不误 泉州开元寺樱花盛开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欧洲央行下调三大关键利率25个基点 中国代表呼吁继续为推动也门问题政治解决 她力量 绽芳华 向未来!洛江这样纪念“三 60家企业敲锣授牌登陆北京市大创板 我国科研人员的一项新发现揭示活性氧超氧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调整对加墨加征关税措施 泉港区政府主要领导调研调度2025“寿乡泉 美官员说美乌计划下周在沙特举行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