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闽南文化 > 历史文化 > 正文

中秋歌谣勾起怀旧情愫 童谣记录历史体现地方文化

来源:泉州晚报 2013-09-22 09:25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中秋月圆一面镜,照甲四界光映映。街头巷尾博月饼,厝内嚷甲大细声。孙仔细汉博一秀,阿姐博无让大兄。博着对堂安妈赢,阿公博着状元饼。”这首闽南童谣《中秋博饼》,泉州很多幼儿园孩子都会唱。

  古时候,无论是文人雅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中秋节非常向往,因为这是个月圆人团圆的美好节日,中秋赏月食月饼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网友 这些儿时歌谣 勾起怀旧情愫

  在闽南,中秋佳节,不仅要赏月,分月饼,亲朋好友们还要聚在一起博饼。小孩们还会咿咿呀呀地,唱着刚学会的闽南童谣。

  昨日,新浪微博网友@国馆,发微博“那些年,我们哼过的中秋歌谣。”引起网友们的共鸣。

  细心的网友@闽商策划一眼就发现,@国馆发出的数首中秋歌谣中,第一首“拜月娘,拜月好头毛,好嘴齿;大是兄,细是地,月娘仔,你不可给阮割耳……”就来自闽南。

  “那些年,我们哼过的中秋歌谣,这些童谣耳熟能详,勾起我们的怀旧之心。”经东南早报官方微博转发后,早报的粉丝们纷纷转载,并将自己儿时传唱的中秋童谣发出来与读者共享。

  专家 童谣记录历史 体现地方文化

  “中秋闽南童谣,既是体现了地方文化的独具特色,也反映出历史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称,闽南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拜月亮的风俗,认为“月娘妈”是孙子的保护神,因此通过中秋这个传统佳节,编歌成谣,寄托对月亮的崇敬之心。

  一首首童谣,随着时代发展,记录了泉州的历史变迁,描绘了闽南地方风俗人情和社会形态,显示了闽南人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既是泉州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而且随着泉州人的迁移,传播到台湾、东南亚等,“童谣虽短,但句句押韵,通过孩提时代的熏陶,对于维系海峡两岸的向心力、凝聚力,意义特殊,作用特别!”

  附录

  《月姐姐》

  月姐姐,多变化,初一二,黑麻麻。

  初三四,银钩样,初八九,似龙牙。

  十一二,半边瓜,十五银盘高高挂。

  中秋月,净无暇,圆如镜子照我家。

  打麦场边屋檐下,照着地上小娃娃。

  娃娃牵手同玩耍,转个圈儿眼昏花。

  一不留神摔地下,连声喊痛叫妈妈。

  云里月姐说他傻,引得大家笑哈哈。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百年番仔楼里的华侨传奇
  • 全省唯一 泉州梨园戏《朱买臣》入选
  • 泉州两剧目入选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斜视手术什么年龄做较合适?
    斜视手术什么年龄做较合适?
    医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视频)
    医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红色引擎促发展 绘就金融新图景——兴业 “书记县长送岗留才进校园”活动在永春职 付朝阳在莆田市体育中心开展下基层接待群 永春县零碳森林运动公园项目稳步推进 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莆田站新增2 涵江区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启用 收评:三大指数全天震荡调整 钢铁板块领 ​妈祖城沙滩营地项目开工 沙滩泳池7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