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剧化的IP改编溢出观众预期
另一方面,基于IP思维惯性产生的预期错位,或许也是造成《天盛长歌》负面反响的诱因。虽然“IP”在中国影视界尚是一个发展不完全的概念,但市场对IP盲目追逐的风潮,也日积月累地影响了观众对作品的定位判断。鉴于目前影视市场内的“IP”大多只是指有一定读者基础和影响力的互联网小说或漫画,所以对于“IP改编剧”,观众实际上是有一定的思维定式的。特别是古代或架空背景下的“IP剧”,观众自然而然地会期待以爱情线为主导、“动因-结果”快速分明的剧作模式。且不论本就是讲述深宫争宠的《甄嬛传》《如懿传》等一个接一个的爱情连环计,便是以权谋为重点贯穿线索的《琅琊榜》,由小说改编成电视剧之时,也要增加一条原著中本来没有的男女一号之间的感情链条,并在剧情中不断出现危机又化解,这是潜移默化的审美习惯让观众针对IP属性形成的预判。然而《天盛长歌》走的恰恰是一条“非典型”的改编路子,剧作把网络文学常规的局限打破了,其中加入的对政权、对人性的观照和思索,俨然明显的正剧路线。于是问题来了:正剧的严肃深邃和普遍认知中IP剧的轻松娱乐主打的是两类区别明显的受众群。正剧的观众或许欣喜于《天盛长歌》娓娓道来中能于纠葛的矛盾中宕开一笔的情节悬置技巧,而“IP剧”的观众在看到男女主人公恋爱进展缓慢、一件事还没有明确结果另一件事情竟就发生了时,可能要烦躁地跳脚了。因而,全剧定位上略微显露出的模糊性,许是值得推敲反思之处吧。
如果《天盛长歌》班底创作历史剧
由此,我们还可以再多想一层。《天盛长歌》优秀的制作班底、业务能力出众的演员,如果拍摄的不是一部IP小说,而是真实历史背景下的故事呢?若脱离IP小说的传奇情节,真实历史中是否已经没有可以挖掘的素材足够支持创作一部精彩的剧集了呢?成为爆款的《延禧攻略》并没有所谓的IP小说,却从历史中借来了真正的“IP”——观众对于乾隆皇帝及清代宫廷生活泛泛但具有通识性的了解。说到底,IP不是某个故事,而是一种根植于受众心中的世界观和文化基因。也许用《天盛长歌》严谨深沉的创作情怀扎根于一片带有文化共鸣的真实历史土壤,我们的剧集市场上会出现更有思想性、亦更有现实意义的“爆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