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在线”就是好剧?
抛开剧情,《延禧攻略》在画面上也下了一番功夫。该剧调色、构图都堪称用心,片头充满设计感和艺术张力,在国内电视剧中显得别出心裁,被网友称作“简直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服装、道具同样饱受好评,抛弃了以往古装剧大红大绿的“辣眼睛”配色,而是采用“高级灰”,人物服饰参考古画,更融入刺绣、缂丝、绒花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且不说该剧服饰是否真正还原历史,但融入传统文化的用心值得认可。比如,为了表现史书中记载的富察皇后平日节俭,“以通草绒花为饰,不御珠翠”,剧中用通草绒花作为日常头饰,并请来“南京最后的绒花匠人”赵树宪参照故宫博物院馆藏实物手工制作。剧中出现的“打树花”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表演的正是相关匠人。这样用心的效果也显而易见,尽管清宫戏、宫斗戏已经泛滥,但《延禧攻略》能够从中杀出血路,引起观剧热潮,“审美在线”无疑是一重要筹码。毕竟看多了造型雷人、布景粗糙,在审美上一昧自欺欺人的古装戏,偶尔能有一部真正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作品,无疑是令人欣喜的。
“审美”的确是当下的“刚需”。最近,四川安岳石窟的佛像重绘修复前后对比图引发网友愤慨,原本庄严肃穆的佛像在当地信佛群众擅自修补、涂色下生生变成了农家乐审美,这其中除了文物不当修复的悲剧外,也有当下美育缺失的悲哀。不过,看剧,最终看的还是剧情,审美只是其外在包装,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固然是好事,但更多剧却免不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遗憾的是,《延禧攻略》追到30多集,很多观众发现“精致”的只是服饰道具,作为一部电视剧更重要的人设、剧情逻辑、台词反而没有那么精致,甚至不乏硬伤。在某一集中,傅恒临走前居然行礼说“贤弟告退”,这种小儿科的错误令人震惊。至于剧情推进,无非靠女主光环一路开挂式的打怪升级,看腻了傻白甜人设,就改作毒舌腹黑,用反套路博取新鲜感。“主角光环”笼罩下,女主无论犯多大的错,都有剧情兜着,说到底仍然在变着法迎合市场口味。至于历史人物是否能有全新的解读,故事是否真的讲出人性深度,这些全不在考虑之内,所谓成也“爽文”,败也“爽文”。《延禧攻略》正如一道外观看似新颖别致的菜,翻开尝了几口,发现还是同样的配方,原来的味道。
《延禧攻略》的火,和上半年网剧市场缺乏真正的高水平作品不无关系,同时也有网民感慨,在电视剧制作水平普遍低下的现状里,一点外观的小进步就可以引起簇拥,用上“一耳三钳”就能让细节党们齐齐拜服,可见如今的观众要的真的不多。被“丑”习惯的观众,冷不防看到美的,自然流连忘返,但看了剧情,有人觉得“可惜”,有人觉得“后悔”。无论如何,“审美在线”不能作为鉴别好剧的标准,也不能作为投机取巧的营销方式,观众真正需要的,是审美、内容都在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