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微弱的光从窗户溜进来,张宇左手转动着一尊泥塑,右手中的“压子”不断与它触碰。于是,眉宇展露轩昂,衣带渐次飘逸,一座关公像开始鲜活。
193年前,第一代“泥人张”张明山也是用这般精湛的技艺,成为“津门一绝”。冯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写道:“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这些泥人们引得无数名流赞誉,被写入故事演义,甚至在清末民初走出国门,将中华艺术展示在世界舞台上。如今在天津市古文化街上,挂着“泥人张世家”大幅招牌的门店,依然吸引着来往的游人。
至张宇,捏活人间百态的“泥人张”已传承六代,老手艺却遇到了新问题。
“现在很多传统手工艺都在慢慢‘退化’,人们对传统文化虽然还保持着敬畏和尊重,却在渐渐远离,尤其是年轻人对我们充满了陌生感。”张宇说。
“传承是两个字,‘传’的是我这种人,我在做传统的工艺,而‘承’者是接受我的社群,有‘承’者存在,‘传’者才存在。否则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博物馆,或者变成书籍的内容。”张宇说。
面对从祖辈们继承下来,刻苦学习数十载的技艺,张宇决定做拓路者。
“先是用作品培养真正的文化粉丝。”2006年,张宇拥有了自己的小团队。他也开始不断招收学生。
“我始终相信只有商业才能够带动行业的进步。”张宇总是将自己定义为一名“匠人”,但他也从不避讳商业化的发展之路,他开始设计“泥人张”手机壳等文创产品。
同时,他又理智地把握着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张宇开始出版书籍,走进南开大学等校园授课。为了深入研究中国泥塑的发展,他招聘专门的人员开始研究雕塑文化,自己也在潜心做东西方雕塑艺术的比较研究。
2016年,他在北京798艺术区开设了张宇雕塑馆。他认为,在北京可以获取更多新鲜、有趣的信息,对眼界开阔、艺术方向发掘都有推动。
在“泥人张”的制作工艺上,张宇也推陈出新,与大学机构合作研制新材质颜料。虽然自己依旧主张“泥人张”的传统形象,但他也鼓励自己的学生将现代元素融入作品中。
不久前,张宇在日本武藏野大学孔子学院的邀请下,在日本举办展览和讲座,向日本大众讲述中国泥塑的传承和创新。
“现在,我们积极走向海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张宇说。
如今,张宇刚过不惑之年,他希望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中。“我只是一个铺路者,希望能够给别人带来一点启发,希望青年人能加入进来,带来新鲜的血液,新鲜的感觉。如今人们会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传统文化会受到更多重视。”张宇说。(记者 白佳丽 周润健)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