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寒图的形制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一日一画。如果结合消寒图来看,这里的阳生按照现代人的角度可以简单解释为把体内的阳气调动起来,抗衡冬日的寒意。
说道节令食物,《酌中志》说的是馄饨,既不是水饺也不是汤圆,但这恰恰是古代汉语麻烦的地方。我是非常赞同现代汉语,白话取代文言的,文言的一词多义是很常见的,当然还有通假,这些都在细部上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问题。即使在明朝人已经分得清,馄饨,饺子,扁食,汤圆四种食物的情况下,你很难说一个读书人说的馄饨到底是什么,无法确定这里是不是套用古称来当做一个泛指。饺子和馄饨于古人应该是不分家的,《颜氏家训》说天下通食,形如偃月的馄饨很多人认为可能就是饺子,但是今天沙县扁食其实也是类似的形状。唐朝人有了比较明确的角子,也就是饺子的概念。从考古来说,成都出土的魏晋的庖厨俑里就有形似饺子的东西,山东滕州春秋薛国墓地据说出土过类似饺子形态的食物残留。张仲景做水饺的传说,应当仅仅是传说而已。当然这个传说表现的确实是冬至日吃节令食物的本意,滋补身体,抵御严寒。
一直到清朝人的《燕京岁时记》记述冬至节俗,也是食馄饨和绘九九消寒图。北人此时所重的似乎是馄饨而不是水饺,至少清代人水饺和馄饨是分的比较清楚的。今天说北方吃水饺恐怕是从馄饨继承而来,水饺的地位在清代是上升的,取代馄饨成为面食中的领军人物,所谓好吃不过饺子。比较可以肯定的是刘若愚是知道汤圆的,他所说的馄饨应该是不包括汤圆。因为他在元宵节就是吃元宵的,而且特别交代做法,正是我们今天说的汤圆,并说这在南方叫汤圆,看来明朝就有南北方元宵和汤圆的定义不一样的问题了。我们一般所说的汤圆也就是宋人所说的圆子,这种食物大致出现在宋朝,分有馅和实心两种,其前身可能是唐朝人的油,一种内有馅的圆滚滚的油炸面食。
最早说冬至汤圆的,就是之前我引述的《清嘉录》记录的苏州风俗,正是宋人所说的浮元子,种类也是实心与带馅两种。
实际上说南方在冬至吃汤圆本身就是一个不完整的说法,是因为许多地区元宵和汤圆不分。而实际上南方人在冬至实际上是既吃元宵也吃汤圆的,比如在闽台地区。在南方很多地方这是两种不同食物,元宵是糯米制成的如水饺状,而汤圆也就是刘若愚所说的糯米细面滚成圆滚滚的球状食物。比如福州地区,冬至就是吃元宵,而当晚祭祀过后吃实心糯米丸子,也就是汤圆的一种,这种实心丸子既有和肉菜等作料一起如面一般煮食的,也有煮成甜食加红糖做成珍珠丸子的。
冬至的节令食物,实际上是涉及了四种食物,馄饨,汤圆,元宵,水饺。吃水饺和吃汤圆与元宵两种过法出现的时间恐怕都差不多,谈不上谁比较正统,但其实寓意都是一样的,就是《燕京岁时记》里说的,取咬破混沌,一阳初动之意。看上去馄饨更合混沌之名,更有彩头,但是圆滚滚的汤圆似乎比馄饨更有形有如鸡卵,形似混沌的意思。不过无论是水饺还是汤圆,也包括元宵,只要是带馅的,其实和明朝人一样,人们都特别重视冬笋。这时正好是冬笋上市,本身有个尝鲜的意味,又和节令,难免身价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