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赋能城乡融合全域共富,石狮再迎好消息。日前,省住建厅公布2026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省级财政支持项目,石狮市上榜“2026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县域连片典型工程”创建名单,是全省仅有的3个县域连片典型之一,将获得1000万元补助。
记者从市住建局获悉,此次我市申报纳入连片创建典型的,主要是沿石永路两侧的宝盖杆头村和永宁镇西偏村、金埭村、梅林村、港边村。在2026年至2027年的两年创建期内,我市将以此“两镇五村”为核心,引入台湾专业团队提供“驻村陪护”服务,推动沿线乡村连片发展,着力打造为“闽台协作促城乡融合示范带”。
五村示范 串珠成链
乡建乡创,重在创出特色、留住灵魂。为此,此次连片典型创建,我市紧扣五个村的资源禀赋、发展需求,围绕环境整治、产业培育、文化挖掘、空间提升等核心任务发力,探索走出一条从“红色初心”到“蓝色共富”的闽台融合之路。
“比如杆头村是石狮的红色革命基点村,此次创建重点就突出红色教育,落脚点在爱国主义教育研学线路的景观提升,打造为‘家门口的红色课堂’。”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而西偏村背靠宝盖山风景区,有发展“生态康养”的天然优势,因此将重点打造融“医养结合、运动康复、自然疗愈、精神滋养”于一体的颐养家园;金埭村侨乡底蕴深厚、古厝建筑众多,创建重点在于推动古厝活化,打造集“文创开发、研学体验、创业孵化”于一体的“两岸创艺聚落”;梅林村拥有梅林国家一级渔港,是欣赏落日的绝佳“打卡点”,将重点打造为集海鲜交易、餐饮体验、滨海休闲等于一体的活力水乡渔村;牡蛎是港边村的招牌名片,此次创建的发力方向,在于打造集养殖观光、美食加工、文创体验于一体的牡蛎全产业链体验基地。
项目带动 分批推进
为保障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我市专门出台实施方案,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聚焦农房居住品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乡村景观设施提升、惠民公共空间提升等重点,策划生成54个项目,分批实施、接续推进。
其中,农房居住品质提升主要围绕示范农房建设、适老化改造、民宿化改造;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则囊括垃圾和污水管网治理、建筑风貌管控整治、杆线拆废落地、房前屋后景观提升等;乡村景观设施提升主要包括对自然生态景观的微整治、微改造,对文化景观的深度挖掘,并通过景观小品、景观墙等形式展现,讲好石狮乡村故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惠民公共空间提升。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引导创建各村盘活闲置地块,完善休闲、文化、体育、养老等功能配套,培育特色餐饮、农产品展销等产业空间,引入文创市集等消费场景,对现有公共设施进行无障碍改造,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如杆头村的文化活动中心、西偏村的“碧道”项目、金埭村的“百年榕树村咖”、梅林村的益民路海鲜电商零售一条街提升、港边村的西区灯光球场等。
创新机制 多元运营
推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落脚点在于促进闽台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带动村强民富。
为确保县域连片创建见行见效,我市专门组建工作专班,将加强日常统筹调度和进度督导,及时协调化解相关问题。尤其是系统化推进闽台服务网点建设,为台湾团队提供涵盖政策咨询、项目对接、落地跟踪及问题协调的“一站式”服务,协助做好驻村陪护服务,确保相关合作项目精准落地、高效实施。
同时,强化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通过财政投入、专项政策资源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等渠道,计划总体统筹安排2300万元以上的创建资金;统筹财政资金、村集体收入、运营收益设立“乡村设施管护专项基金”,保障设施长期维护,并建立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监督机制,定期考核管护成效,确保设施“建得好、管得久、用得上”。
为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我市还将创新收益保障机制,通过“全员经济合作社”或“强村公司”、第三方专业机构、台湾团队等多元主体,整合村庄内分散的土地、闲置资产等资源要素,明确利益分配方式,抓好各村特色产业项目运营。“比如杆头村的红色研学线路、西偏村的养老服务中心、金埭村的闽台创客基地、梅林村的海鲜批发市场、港边村的海蛎一条街等,因地制宜导入适合的运营模式,以此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有效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 康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