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亦是市委、市政府的“头等大事”。“十四五”以来,石狮市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关系千家万户的社会事业中,以民生“温度”标注发展“刻度”,用一件件民生实事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老人们在东村社区长者食堂就餐
做大优质教育“蛋糕”
金秋九月,开学启新。9月1日,石狮市第一中学宝盖校区正式投用。作为打破传统学段界限的教育新载体,该校区将深度融合本部优质教育理念、骨干师资力量与特色课程资源,探索构建十二年一贯制教育贯通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筑牢根基。这一举措,正是石狮市锚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核心目标,加速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提档进位的生动注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四五”期间,石狮市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教育供给持续扩大——近五年来,石狮市年教育投入近20亿元,新改扩建学校98所、新增学位2.2万个;通过部属师范院校直招、公开招聘、“归·雁”回引等方式,引进各类教师2000余名;累计培育各级各类名师、名校长等教育人才超1500人,幼儿园普惠率达88.76%;积极推进家校共育和中小学科学教育,先后获评“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示范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正在构建。
教育均衡持续扩容——自2022年起,石狮探索推进“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模式,深化合作办学,创办石光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第二实小、第三实小、第五实小、第七实小、永宁中心小学7个教育集团,高位引进泉州五中在石狮设立教育改革基地学校(后垵学校);充分利用“数字化建设”契机开展“5G+专递课堂”,助力课堂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双师+多校学生”同一课堂模式,把优质教育资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让整个教育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适龄儿童和青少年。
教育改革持续扩面——2023年,石狮市在泉州市率先实现中小学“入学一件事”改革,2025年拓展至部分幼儿园试点入园服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级区域内部分幼儿园入园、幼升小和小升初全学段报名“掌上办”全覆盖,累计减少证明材料25万余份,减少群众跑动12万余人次,群众咨询入学事宜诉求件逐年减少,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从校园到课堂,从城市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春风正吹拂着石狮的每一个角落。
当好百姓坚实“医靠”
近日,饱受头晕目眩困扰且多方求医无果的市民张女士,经朋友推荐关注了石狮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的名医坐诊动态,成功预约到省级中医专家门诊。经过专家辨证施治、精准配药,她的头晕症状显著缓解。“在家门口就能挂上省级名中医的号,既不用奔波劳碌,又节省了不少开支,太方便了!”张女士对这样的就医体验赞不绝口。
张女士这份实实在在的就医获得感,来源于石狮市卫健部门“向上借力”与优质医疗资源“积极下沉”的同频共振。“十四五”期间,石狮市聚焦群众就医需求,坚持高位嫁接优质医疗资源,精准合作补齐短板,持续深化与上级医院的交流合作,以名医工作室为纽带,加强薄弱学科的帮扶,填补技术空白,探索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分级诊疗体系,切实把优质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市民就医更省心、更安心。
2021年以来,通过“候鸟专家”柔性引才机制,石狮先后成功引进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叶烈夫、胃肠外科薛芳沁、妇科刘佳华、血管与肿瘤介入科方主亭,上海长征医院肾内科梅长林,南方医科大学李爱青等15个名医工作室,成立肾脏病中心实验室和内分泌科数智实验室;通过“输血式”帮扶模式,与福建省儿童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立医联体,与福建省立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开展紧密型战略合作,推进省立医院“闽南区域医疗工作站”落户石狮,共建消化病诊治中心体系;致力打造“1+N”学科群发展模式,成立肿瘤血液科(肿瘤与血管介入中心),建设福建省肿瘤医院工作站,组建泌尿肾病医学中心、皮肤与美容外科中心等。同时,成功牵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积极推进学科联盟建设,共建区域医联体及脑科中心,由福医附一医院指派脑科中心第一主任、护士长,将人才、管理、教学“三位一体”平移至石狮,推动神经外科名医工作室落户石狮市医院。
筑牢群众“医靠”,既需优质医疗资源“向上衔接”“向下扎根”,更要激活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联动效能”!
近五年来,石狮市持续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改革,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石狮市医院发挥龙头作用,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市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认证,规范建设基层胸痛救治单元,成为福建省内首个实现胸痛救治单元全域覆盖的县市,并创新开展全域血糖管理、全域肝病管理和全域呼吸管理等临床服务;9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部通过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基本标准。同时,创新建立院长行政夜查房工作机制和联合智慧病房模式,持续完善一体化管理、同质化服务的医共体运行机制,医共体建设达到国家评判标准。在2024年度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保基金打包支付绩效考核中,石狮在泉州市参与考核的8个县(市、区)中排名第一名,获优秀等次。
如今,更便捷的就医流程、更优质的就医环境,让群众的就医体验显著改善,群众的满意度与居民的健康水平稳步攀升:2021—2024年,石狮市医院连续四年蝉联泉州市三级综合性医院患者满意度榜首;石狮居民的平均期望寿命从2020年的80.22岁提高到2024年的81.89岁……每一项数据的背后,是我市千方百计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水平的缩影,更是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用心写好民生“答卷”
“上了年纪腿脚不便,以前总凑合着吃饭,自从社区开了这个长者食堂,我天天来这里吃,饭菜好吃花样也多。”10月15日中午,在凤里街道东村社区长者食堂内,年近古稀的王大爷一手端着热气腾腾的绿豆汤,一手拿着新鲜出炉的薯粉包,满脸笑容。为解决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问题,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东村社区瞄准老年助餐服务这一民生“小切口”,于今年中秋节正式开放长者食堂。走进长者食堂餐厅内,志愿者穿着统一服装为就餐老人提供洗菜、端菜等暖心服务,墙上张贴的就餐须知与服务项目简明清晰,崭新的桌椅摆放整齐,消毒柜、保温餐台等设施一应俱全。这份看得见的用心,也让王大爷和其他社区长者成了这里的“铁杆食客”。
长者食堂,既承载着社区长者对日常饮食的殷切期待,也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拼图的关键一环。近五年来,石狮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居家村(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覆盖市镇村三级”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标准化建设长者食堂20个,惠及超6000名老年人,建立“六点支撑”多元化筹资模式(即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慈善捐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志愿助一点),推动长者食堂长效运营,真正让老年人“食”有所依,“食”出幸福味道。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已备案并运营养老机构12家(其中“医养结合”4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82所,总床位数超2200张,积极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此外,石狮市还强化老年人关爱服务,为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五年来,累计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长超50000小时。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十四五”期间,石狮市从细微处着手、以需求为导向,持续做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工作,累计为全市15名孤儿、93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454.133万元。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资助9名孤儿完成学业。建立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定期走访机制,投入197万元深入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在全市9个镇(街道)均建立关爱服务阵地,组织开展主题关爱服务活动709场次,惠及留守儿童、困境儿童12909人次。
除了“一老一小”,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同样关系民生、连着民心。石狮市紧紧围绕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心构建便捷高效的救助体系,变“被动救助”为“主动发现”,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持续夯实基本生活救助,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五年来,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940元,增长13.94%,居泉州市县级市首位、全省县级市前列,累计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0715万元;持续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扩大部门间信息共享与数据比对,根据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及时予以特困、低保、临时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提高社会救助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从柴米油盐的民生小事到教育医疗的民生大事,石狮用五年的实干与坚守,让“民生福祉”从抽象的词汇变成可感可及的生活体验。站在新的起点,这份写满温度的民生“答卷”正续写着更动人的幸福篇章!
(记者 胡毅杰 林富榕 李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