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
中国电影即将迈进“重工业”时代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曾强调,中国电影要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过渡。这个趋势也有数据来证明:位居票房前列的国产片已由前几年的《泰囧》变为后来的《美人鱼》《寻龙诀》这样的特效大片。
而中国市场“拯救”的几部北美票房平平的好莱坞大片,也是属于“重工业”式的大制作。既然好莱坞电影已经摸准了中国市场的品味和走向,那中国电影人也完全可以考虑向“重工业”转变。
客观来看,《极限特工》的确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准,而它之所以在中国受热捧,最好的解释是视听效果很好的切合了中国大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不仅是好莱坞大片,曾经国内也一度将此作为票房的“硬通货”,要不是第五代导演在大片征途中折戟,今年国内银幕上肯定不乏此类作品。正因为国内大片的制作技术与好莱坞还存在差距,使得好莱坞大制作电影越来越依赖中国市场。
反观这几年的国产电影,中小成本的喜剧片、青春片“黑马”频出,也使得更多的资金流向了这些电影,而它们也一度被视为能和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的类型。然而,随着产业的升级和电影市场的供大于求,这些同质化严重的被归为“轻工业”的电影,动不动“以小博大”票房高达5亿、10亿的好事一去不复返。喜剧或青春片不可能一直讨巧,票房产出比终究会回归正常。
身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比肩好莱坞,必须完成“重工业”的课题,同时,也要有新鲜的创意和好莱坞式的想象力。这种情况下,中美走向联姻,是符合经济理性的,也给未来注入更多可能性。
张艺谋野心勃勃的中美合拍的重工业尝试《长城》上映后的反响耐人寻味。其2月17日在北美上映后,4天在3325家影院拿下2165万美元票房,对一部成本高达1.5亿美元的电影而言,成绩并不理想,其口碑也遭到了“冷遇”。这些数据,说明我们制作中国式大片道路上仍在摸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张艺谋好莱坞首秀的意义,在于它开辟了中国电影和好莱坞在工业基础上合作的先河。(记者 刘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