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求索先进的“取经路”,也是一次谋求跨越的“再出发”。
11月,泉州台商投资区雕艺人才创新研修班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
杭州作为中国当代美学创新发展的先行者,集聚了一大批中国当代雕艺设计、艺术加工、经营和管理的领军人才队伍,形成了雕艺人才与创意设计、产业链的传导链条。
而泉州台商区雕艺产业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唐代,其中张坂木雕获批实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系中国四大名雕之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目前,泉州台商区雕艺产业涵盖石雕、木雕、影雕、漆线雕等多种工艺,各级工艺美术大师近百名。现从事雕艺相关行业的企业和个人作坊3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名,具备深厚的雕艺产业基础。
泉州台商区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雕艺产业,推动千年雕艺再现风华?带着困惑,泉州台商区雕艺人才来寻找答案。
“泉州点题、国美解题”。为期7天的时间里,在国内顶尖美院学术氛围的浸润下,台商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技能大师等50名雕艺人才在讲堂上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汲取杭州工艺美学创新发展的新鲜“养分”;奔赴浙江美术馆、非遗艺术实践课开展游学活动,美术知识与艺术实践深度融合;齐聚中国美术学院畅谈所思所感所悟,汇聚八方才智,提雕艺发展“金点子”,向着台商区的雕艺复兴之路昂首迈进。
结业是结束,更是新的开始。大家纷纷表示,将把带着来的“问题”变成带回去的“答案”,把学习中的“心动”变成回去后的“行动”,把考察中的“想法”变成实打实的“办法”,从“工匠”到“智匠”转变,提升台商区雕艺人才专业认知与行业经营管理理念,为台商区雕艺复兴之路贡献才智,推动台商区雕艺产业转型升级乘势而上、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经过了 “国美取经”之旅,学员们收获良多,一起来看看吧~
泉州台商区党工办副主任、四级调研员陈阳秋:“上塘雕艺街的改造提升,海峡雕艺文化园的应运而生,意味着我区雕艺之春业已来临,我们通过7天的中国美院的集中培训,目的在于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份追求,按照区党工委、管委会的要求,既要坚持以传统的佛像佛具制作为基础,也要求广大的工艺大师传承人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将院校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成果与社会现实的需求相结合,厚积薄发,融合创新,让艺术能够生活化,生活能够艺术化,让更多的张坂木雕走进千家万户,走入大江南北,展示我们的创造力,为台商区的雕艺复兴之路注入全新的力量。”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杨庆聪:“现在这个新的时代,对我们这些雕艺人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学术和艺术。技术对于一线工人来说都没问题,但是目前我们在学术和艺术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这次研修班的学习,在名师的授课下,提高了我们的眼界跟境界,对以后一些创作的理念有帮助。以前的雕塑我们只懂是为宗教服务 现在我们要为大众的空间艺术来服务,这个是我上完课后的一个转变。学习完以后,我们回去一定要认真总结我们的一些不足,民间手艺人与学院派的差距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一直琢磨不出来,一线传统的匠人还是要立足传统,再造传统,在传统上再创新。”
海峡雕艺文化园项目负责人林小强:“台商区雕艺艺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一代代大师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在这个领域,我们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卓越的技艺。如何更好地传承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是我们海峡雕艺文化园区的使命和责任。未来我们将以海峡雕艺文化园为载体,把小木雕做成大产业。”
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崇辉:“很荣幸能够参加这一次的中国美术学院研修班。7天的课程下来,我发现每位老师创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选择多类型的材质来完成作品,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像我本身是以木雕为主,也有做做铜雕、石刻佛像和其他材质。所以我认为,可以考虑多种材质体现想要创作的作品。这样才不会有局限性,也可以把功能转化成艺术,来构建整体空间的艺术美感。”
非遗传承人孙乙苹:“传统手工业是一项非常有历史文化的行业,它需要我们年轻人一代接一代地去传承。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创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还是传统手工业。我觉得老师用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利用不同的材质做出来的作品让我叹为观止,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创造无限的可能,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回去之后,我希望在作品创作上创新,用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了解到我们传统手工业的深厚底蕴。”(杨婷婷 吴梅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