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泉港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群众需要当作第一责任,持续进行幸福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让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这个周末,居住在泉港区后龙镇福炼社区的陈丁梅又当起了志愿者,参与社区卫生义务打扫的还有她儿子。
泉港区后龙镇福炼社区居民 陈丁梅:
“放假了,我想带我儿子过来体验下生活,第二我想说为这个小区出一份自己的力。”
陈丁梅儿子 刘致凯:
“我想用妈妈的积分兑换我喜欢的杯子。”
积分兑换,这是福炼社区“党建+”邻里中心拓展居民参与社区共治的特色做法。原来,社区会不定期线上发布政策宣传、文明督导、卫生整治等自治志愿服务项目。大家每次参与的服务会被录入系统,并得到对应的积分奖励。凭借这些积分,就可以在社区“红色积分超市”里兑换产品,或者抵扣物业及停车费,甚至还可以到社区食堂,享受一顿美食。
泉港区后龙镇福炼社区“红色积分超市”负责人 柯梅英:
“我们会根据居民的需求,不断地去调整兑换的产品,同时我们会融入我们自己文创类的商品。”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福炼社区原是福建炼油厂配套的职工生活区。后龙镇党委、政府接手管理后,于去年下半年正式成立福炼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以创建“完整社区建设样板”为新起点,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社区依托“党建+”邻里中心建设,配齐了养老、托幼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建成一批老年友好型、儿童友好型的多彩空间,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泉港区后龙镇福炼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刘华平:
“聚焦我们社区资源闲置化、碎片化问题,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单’管理制度,推动驻区单位资金、人才、技术、阵地化来进行优化配置,整合盘活阵地资源、服务资源来推进‘商居联盟’的一个积分管理模式形成‘人人公益、人人受益’的社区自治生态。”
在泉港,解锁群众“幸福密码”是多维度的。在泉港区总医院住院部,骨科带头人朱希田与团队正在查房。眼前这名患者刚做完颈椎手术,由于术前患有严重的两节颈椎盘突出,已造成神经压迫。所幸,在72小时黄金救治时间内,家门口的医院完成了这项高难度的手术。
患者家属 赵女士:
“对这些老人都很好,跑远也不太方便。像我爸爸现在就恢复得很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港总医院副院长 朱希田:
“颈椎这个手术是属于四级手术,一个比较高难度的手术,它很精细很微创,因为它跟颈髓靠得很近,如果操作只要一点精细不够、不到位,就可能损伤到脊髓,那么造成他瘫痪的后果。”
以往,类似手术只能在市级及以上医院完成。加上周转、排队、等待检查,患者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为了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2016年,泉港在福建首开先例,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设“府院共建”融合型医联体。在下派专家的帮扶和带领下,临床医疗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填补了多项高难度手术的历史空白,越来越多先进的诊疗技术扎根当地。仅骨科这项,过去一年,脊柱手术量同比增加近一半,创伤、关节、运动医学的手术量增加近两成。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港总医院院长 郑炜:
“我们就以这个县级医院创建三级医院为特色,为抓手,帮助县级医院以评促建,通过这种评审标准,规范学科发展的途径。一个是保基本,一个是创特色。基本是要保证基层的急症救治跟重症救治,能够获得第一时间的救治。那么特色就是要保证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些成熟的地方常见病来拓展我们的特色品牌学科,形成医院的知名度,最终实现百姓就医获得感的提升跟满意度的提高。”
民生改善只有不断的新起点,“叩开”百姓幸福门,泉港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