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地处泉州与莆田交界,多个民族、宗教信仰、方言语系等共生共存,区域内各种思潮、文化交融汇聚,给基层理论宣讲带来一定的挑战。近年来,泉港区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探索“宣讲+党建”同频共振新模式,打造以“土专家”“土教材”“土办法”为主要特点的“乡土味”理论宣讲机制,积极搭建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层生根发芽、入脑入心。
“乡土味”理论宣讲自实践以来,共开展各类主题宣讲3000多场次,受众逾20万人次,各阶层正能量、精气神、大智慧交融汇聚,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该模式入选2020年度福建省基层理论宣讲创新项目名单,获评泉州市特色党建项目评展一等奖,经验做法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和《福建改革财经情况》《八闽快讯》等媒体刊发,获得泉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张永宁,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刘建军批示肯定。
党委领导,全民共讲:解决“谁来讲”问题
积极构建“党委搭台、党员唱戏、全员参与”的理论宣讲新格局,统筹各方宣讲力量,组建形成“党员干部+专技人才+百姓宣讲员”的多元宣讲“土专家库”,破解基层宣讲员数量少、活动经费限制等问题。一是“业余讲师团”常态化讲。区委宣传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校等领域遴选出21名政治素养高、党性修养好、理论功底强的党员干部,成立区委业余讲师团,常态化为干部群众提供全方位、系统化、多角度的理论宣讲阐释。二是“乡村讲师团”针对性讲。联合农业农村、教育、科技等涉农部门,整合各类有惠民政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优势的乡土人才,组建乡村文明、农村教育、农业技术、科学技术、卫生健康、灾害预防、文化文艺等16支宣讲小分队、形成规模124人的乡村讲师团,讲好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生产经营、现实生活的因果关联,助力乡村振兴。三是“百姓宣讲团”在身边讲。以区直系统党委和镇级党委为单位,以“一支部一小分队”为目标,从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先进人物中选拔组建百姓宣讲团,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目前已组建红衣妈妈、渔船渔排、劳模工匠等宣讲小分队100多支,百姓宣讲员300多名,基本实现全区101个村(社区)全覆盖。其中,“红衣妈妈”巾帼宣讲小分队获邀参加福建省“八闽巾帼心向党·万村千居唱起来”展演活动。
党建引领,全民共享:解决“讲什么”问题
坚持“党建引领+以需定讲”,分专题、分层次、分领域打造“土教材库”,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建工作深入所属地区、行业、领域开展宣讲,推动党建、宣讲、业务互促互进、互融互通。一是讲透党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在福建》等系列采访实录等近10个主题宣讲,汇总整理宣讲稿100多篇,打造精品宣讲音视频和文稿。比如,东张村党支部书记陈志成自参与理论宣讲以来,把实践经验不断融入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宣讲中,引领该村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10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二是讲活惠民政策。根据村(社区)群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需求,发挥宣讲队伍各类专技人才优势,将民生知识与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紧密结合,让理论宣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助力脱贫攻坚。比如,涂岭山里,科技宣讲小分队成员、山村“土专家”以宣讲为契机,向茶农畅谈茶业经和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带动附近11个自然村500多名村民就业。惠屿岛上,渔排宣讲小分队成员、海岛“土专家”将理论宣讲融入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海水养殖和海岛生态休闲旅游业,2019年村民人均收入达5.8万元,获评全国最美渔村。三是讲好泉港故事。探索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土文化相融合,通过广泛征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优秀家风家训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各类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等素材,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论宣讲“土教材”库。同时,通过“乡土味”宣讲,促进本土特色文化接受新理论、新思想的滋养,让地方文化与时俱进,更具有生命力。其中,宣讲微视频《家乡泉港》荣获2019年“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福建站一等奖。
党旗辉映,全域共融:解决“在哪讲”问题
坚持依托阵地、借助载体,不断拓展宣讲覆盖面。一是宣讲阵地共融。整合全区党建、展馆等各类阵地,分级分类建立“区、镇、村”三级理论宣讲示范点,突出民俗、红色、古村落等地域特色,将示范点延伸至山村、海岛、渔港等偏远地区、重点部位。目前,已建立理论宣讲基层示范点21个,实现7个镇(街道)全覆盖。二是线上线下共融。线下举办全民阅读、“开心辞典”知识竞赛、中小学生书中走秀展演等系列活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线上依托全区88个新媒体平台开设《畅谈十九大》《进一步兴起“大学习”热潮》等10多个专题专栏,集中推介全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在理论学习宣传方面的典型经验、先进做法。三是区内区外共融。举办异地泉港商会巡回宣讲,围绕经济社会、生态文明、移风易俗、美景美食、好人好事等,全方位多角度传播家乡好声音,引导在外乡贤回乡创业、反哺家乡。2019年以来,赴福州、厦门、西安、海口、三亚、深圳、济南等地开展宣讲7场,吸引促进异地商会招商引资签约27.1亿元,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数十名企业家不办、简办家事和各种庆典活动,并把节俭下来的2210万元捐献家乡,支持教育、医疗、扶贫等民生事业发展,营造了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党群同心,全民共建:解决“怎么讲”问题
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探索使用一批“土办法”,让群众坐得住、乐意听、记得牢。一是用好方言土语。根据区内多种语系并存的方言文化特点,注重将理论政策转化为家常“方言土话”,让理论宣讲入脑入心。如,疫情期间,组织“土专家”群策群力,编撰顺口溜、木偶戏、闽南四句等朗朗上口的抗疫作品200多个,并用闽南话、头北话和界山话3种方言录制音视频60多条,为泉港成为福建沿海经济较发达县市区中少有的“零疫情区”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疫情怎么防?泉港三种方言“村村响”》为泉州市首篇登陆新华社客户端的疫情文章。疫情防控宣传工作经验在全市防控宣传工作专题会上交流。二是用活艺术形式。灵活运用乡音小唱、顺口溜、木偶戏、快板书、闽南四句、传统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以及“政治理论+业务知识”“集中授课+实地观摩”“现场交流+分组讨论”等融合实践的互动形式,把理论“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比如,通过拍摄移风易俗公益微电影《面子》,编排方言小戏《扶贫风波》、快板书《移风易俗三字经》等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三是用足各类活动。将理论宣讲融入区内“锦绣讲坛”“百姓讲堂”“爱家讲堂”等10多个讲座论坛,融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泉港之夏”文化巡演、“百姓大舞台”戏剧展演等惠民活动中,不断扩大宣讲的辐射力。(来源:中共泉州市泉港区委宣传部 林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