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艾沃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艾泽婷顺利拿到营业执照。至此,晋江市市场主体总量历史性突破35万户大关。
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一座城市创业密度的新高度——在晋江,平均每6个人就有1个“老板”,更书写了令人惊叹的“晋江速度”——从2023年9月突破30万户,到2025年6月跨越35万户门槛,仅用21个月。
晋江,这座民营经济强市以产业链为骨、以改革为血,让企业从落地到成长都能找到最适宜的土壤。
产业链“强磁场”
外地企业“用脚投票”
“因为客户需求,我们索性就把厂设在晋江。从这里出口更方便。”艾泽婷的选择,道出了外地企业主落户晋江的共同考量。这家来自广东的纺织外贸企业,主营纺织品出口。此前,该企业采购的原料超六成来自晋江,“现在直接扎根在晋江,原材料采购、生产、出口全链条能节省近30%的时间成本。”
外地企业“用脚投票”,源于晋江深耕数十年的产业根基。作为中国鞋服产业重镇,晋江已形成年产值“超3000亿元的鞋服产业”+“超1000亿元的纺织产业”的完整生态,从纺纱、织布到成衣加工,企业在“半小时生产圈”内就能配齐所有供应链资源。
这种产业集聚效应,不仅吸引了艾沃纺织这样的外贸企业,也让华界新材料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受益。“在晋江,我们刚研发的鞋底新材料,当天就能对接鞋厂试产。这样的高效率在全国都少见。”华界新材料负责人王红红坦言,依托晋江鞋服产业集群,企业产品落地周期缩短了近一半。
记者从晋江市市场监管局获悉,晋江新增的市场主体中,外地企业落户数逐年提升。据了解,这些外地企业落户晋江,超八成是因“供应链便利”,这印证着晋江产业链的磁吸效应。
政务服务“无感速通”
企业开办提速30%
“网上提交材料后,出差顺路去审批窗口交一份材料,当天就办妥了。”艾泽婷口中的“顺畅”,背后是晋江创新实施“全域通办”“证照联办”等集成改革落地后的成果。截至今年6月底,集成改革已服务市场主体2.1万户,占整体申请量36%,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提速30%。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企业迁移的痛点,晋江率先落地福建省企业迁移登记“一件事”改革,通过打破市场监管、社保、医保、公积金等五部门行政壁垒,将14项手续整合为“一网通办”。企业只需提交1套材料,即可同步完成市场主体迁移、社保变更等业务。办理时限由此前的一周压缩57%,材料精简率达45%。首位受益者泉州旭庭贸易有限公司职员吴莲娣感慨:“原本以为要跑多个部门,至少折腾一周,没想到现在这么便捷!”
在企业转型的关键环节,晋江改革力度更显诚意。“以前,个体户转企业,要先注销再新设,前前后后得跑3趟;现在,我们一次提交材料,当天就能拿证。”宏兴财税集团注册部经理陈金恋今年来经手40余宗“个转企”业务,对改革前后的变化感触尤深。
2024年11月以来,晋江在传统的“先注销再登记”基础上,创新推行“直接变更登记”新模式,将办理时间从原来的3至5个工作日压缩至当天办结,效率提升80%。深沪镇金合意糖品厂负责人陈先生仅用2小时便完成转型手续,直呼:“‘晋江速度’彰显了助企的满满诚意。”
全生命周期赋能
让市场主体“长大变强”
35万户市场主体的背后,是晋江对企业从诞生到成长的全链条呵护。
在“个转企”转型赛道,晋江不仅创新“直接变更登记”模式,还为企业保留原字号、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核心信息,简化住所登记流程,配套构建涵盖许可衔接、税费减免、融资扶持等14项政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截至2025年6月,晋江有531户个体户通过该政策完成转型,占泉州市总量的33.66%。“这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是质量的提升。”晋江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让个体户突破“单店经营”限制,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为晋江发展注入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下一步,晋江市市场监管局将持续强化政策精准供给,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晋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林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