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18周年特别策划:大爱无疆
透明义士 海都是我的后盾
闽南网9月29日讯 尽管已有这样那样的头衔,被称为“透明义士”的赖金土,还是更喜欢“志愿者”这个称谓,“没有海都报,很难想象我能有今天,往后的日子里,继续走公益这条路,海都报依然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赖金土
那一年
我被海都“推上神坛”
赖金土,泉州晋江内坑镇湖内村人,平日里,他喜欢别人喊他“土哥”、“阿土”。
他说,自己本是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商人,却没想到在大灾难中,和海都报结缘,并意外“走红”,从此真正走上公益这条“不归路”。
2006年,赖金土在一个进修班里,遇上了几名热衷于公益的同学,从此爱上了这项事业。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他和几个朋友筹集了28万元善款,准备送往灾区。
刚抵达灾区,对于这笔钱该怎么捐,赖金土犯了难。思索再三,他选择了有点傻、也最原始的方法:挨家挨户走访,视困难程度发放。机缘巧合下,他遇到了被派赴灾区采访的海都记者,“那时我见到了许多媒体,都说要采访我,”赖金土说,那个时候,他对媒体是比较害怕的,但在碰到海都报后觉得,这是老家的报纸,信得过,“我做的是好事,自家人不至于说我坏话。”
关于赖金土的报道,不足千字,却被大量转载,两三天内,好几百万的评论,让他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对于这次经历,赖金土说,海都报不仅让他成了名,还将他推上了“神坛”,让他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但不管外界掀起多少波澜,他一颗做公益的心却平静如初。
那个人
会坚持走公益这条路
从汶川回来后,听说灾区过冬物资紧缺,赖金土开展了一场“暖冬行动”。短短一个月,募捐到各类过冬棉被、衣物10多万件,为6万多名灾区群众解决了过冬问题。在四川,他收集了急需帮助的孤儿和失学儿童名单,然后借助翔鹰志愿者服务平台进行结对子。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他曾说:“我也想专心做生意,但我停不下来。”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震后32小时,赖金土就赶到灾区,并在海都报独家连载灾区日记。在玉树8天,他没刷过牙、没洗过脸。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他裹着棉袄睡了三晚地板,连续四餐没东西吃。最多的一天,他和志愿者们一上午救出15人,其中12人活着,“说实话,看着被救出的同胞在你面前闭上眼,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时刻铭记灾难,珍惜活着的每一天。”
2011年4月,玉树地震周年。一年来,他通过结对子,对点帮扶灾区的孤儿和困难儿童。“但有些小孩至今都没有人来代养,让我觉得很愧疚。”这是他再次去玉树最重要的原因。在那里,他至少“认领”了60位贫困儿童。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赖金土再次出发,开车抵达灾区,准备救灾物资,其间,与海都报特派记者合作联动。
2013年10月,海都大凉山公益行,海都记者以志愿者的身份,再次与赖金土合作,为当地的瓦普小学捐建新校舍,目前,新校舍已经盖好。
今年,赖金土团队在宁德资助了100名贫困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他说,成名以后,虽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这条公益之路,他会坚持走下去,因为这本身就是他喜欢做的事情。
那份情
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内心有多少爱
4年前的春天,我有幸和赖金土,在玉树度过了一周左右,吃睡在一起。接到要给土哥做人物专访的任务,关于他的一些记忆,脑海里就开始不停闪现着,而出现最多的一个画面,发生在2011年4月14日,玉树大地震一周年祭的这个清晨。
那天早上,担心前往周年祭会场的道路会有交通管制,清早5点多,我们一行人步行了数公里,前往会场。路途中,一条凶猛的藏獒突然从路边冲将过来。土哥立即摆了一个影视剧里常看到的格斗姿势,就这么和藏獒对峙了三五秒,藏獒扭头跑了。土哥笑笑说,他小时候可是在少林寺呆过的,算是个练家子,那条藏獒要是真敢扑上来,他已做好放手一搏,和它拼了的准备。
与外界把赖金土当成“神一样的存在”不同,土哥留给我的印象特别简单:憨厚却不失幽默,总能给人以安全感。他并非什么大富豪、大慈善家,更像是身边的一个普通、平凡的大哥,只是他的内心,拥有足够多的爱,这也是他具有非凡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
做公益这件事,比起一个人的能力大小来说,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装有多少爱。
2008年5月31日报道
□海都追过的大事件
印尼海啸 2004年年底,印尼海啸特大灾难,死亡人数超过20万。2015年1月,海都报派出4名记者,13天的灾区之行,报道组与国内及港台媒体,历尽艰辛,发回14个整版文图的一线报道。
汶川地震 2008年5月,海都报分批派出多名记者赴四川灾区一线采访,深入重灾区,采写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闻。
日本地震 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强烈海啸,福岛第一核电站爆炸。海都报特派三名记者飞赴日本,通过各种渠道帮助福建乡亲寻找在灾区的亲人。(海都记者 陈邵珣 谢向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