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家:
泉州历史上惟一的状元宰相
梁克家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他33岁时高中状元,曾以状元的身份两度出任位极人臣的宰相一职。为政不苟且与人同,不畏权贵,又不失和气,人称“贤相”。
梁克家虽是文状元出身,但他很有胆识,绝不是软弱可欺的书生。根据《宋史》记载,他在考上状元12年后,凭借出色的政治表现出任右丞相。当时,梁克家奉命出使金国,金人得知他是状元,破天荒地敬重,足见他的个人魅力。当时在宴会上还举行了射箭的比赛。表面上看来,金国人设此环节或许是为宴席助兴,实际上却充满了挑衅的意思。不料书生梁克家箭不虚发,“连数十发中的”,惊得金国人更不敢轻举妄动。不久,金派使者来贺庆会节,梁克家主张整肃朝仪,规定金使由南门入朝,随从人等不许走近殿门。孝宗嘉许,诏令日后使者朝见时均照此办理。
梁克家出使金国,给了对头一个漂亮的下马威,而他的文化事业也干得风生水起。在福州任职的几年内,他主持修撰了一本至今被人引用的知名地方志——《三山志》,为研究宋代福建的风土人情留下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入编清代《四库全书》。此后,他还撰修《长乐县志》40卷,所著还有《中兴会要》、《梁文靖集》等。
历史上,因他两度为相,泉州故宅里巷被称为“相公巷”。可见,在南宋史上,梁克家始终是一个沉甸甸的存在。
◎曾从龙:
公侯世家 皇帝赐名
曾从龙
曾从龙,泉州晋江人,字君赐,初名一龙,号子明,又号云帽居士,宋淳熙元年(1174年)生,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六世从孙。他忠孝两全,是古代臣子百姓追求的人生理想境界。曾从龙自小就以孝闻名,3岁时,他的父亲病逝,从龙“少长,躬身筑坟,不避劳苦,始以孝闻”,虽然,家庭贫困,但与小兄弟在一起,能同甘共苦,且见义勇为,克己为人。
曾从龙独魁天下,钦点状元闻名全国,被皇帝亲自改名为“从龙”,寓意君臣相得。
他曾两次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出使金国后,就州郡长官缺守等弊端提出建议并被采纳。他为官时从不趋炎附势,忠心谋国,悉心辅政;出任地方官时,又能关心百姓疾苦,除暴安良,是南宋后期一位有所作为的贤相。
抗元复国之志不能实现,曾从龙忧悒成疾,于宋端平三年正月十五逝世。理宗甚为哀痛,为之“震悼辍朝”,并遣使临奠,赠少师,封清源郡公,祀泉州乡贤祠。其墓在南安三十五都瓦窑丘,今称状元坡。
◎庄际昌:
明代惟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或许是山岳的启示,庄际昌一生崇峻清朗,声望如高山仰止。
庄际昌初名梦岳,应试时才改名际昌,字景说,号羹若,又号羹元。祖籍永春,世居晋江,明万历五年 (1577 年)生于晋江青阳庄厝一个小官宦之家。他是当时的浙江按察司佥事庄用宾曾孙。据《闽书》记载,庄际昌出生时,他曾祖父庄用宾梦见惠安人、曾任右都御使的张岳来谒庄府,因而为他起名“梦岳”。
抑或是名人精神的激励,庄际昌自小聪颖,能过目成诵,7岁能赋诗作文,挥笔成章,加上崇尚仁义,品行端正,被誉为“神童”。15 岁的时候,他就立誓要将被秦始皇焚毁的《诗经》重新整理。他是整个明代惟一连中会元、状元的福建人。
在职期间,庄际昌秉笔直言,坚持正道。际昌平生为人坦诚,耿直孝友,抚养弟子如自己的儿子,平生喜引掖后进,看到人家文章有可取之处的,必力日赞扬,帮助他成名。他平生精通五行、天文、卜筮、地理,人们很钦服他的多才多艺,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云台藏稿》、《八闽撮名录》。返籍归乡后,怡然自乐,乐得为家乡兴利除弊。
崇祯二年(1629年),庄际昌因劳累过度病逝官邸,灵枢被运回家乡晋江,葬于青阳山左麓他晚年自筑的墓圹。墓园上有他自题的字“真息”,及两旁自撰联“百年忙半世,四大本归堂”。朝廷赠詹事府詹事。后来,故乡人及他的后裔在府文庙西侧营建庄羹若状元祠(今尚存)。在晋江青阳宫下庄羹元民祠堂对面,曾建有庄际昌状元衙。
◎吴鲁:
福建科举最后一名文状元
因国家积弱积贫,起意重教兴学;因政衰理丧,严责家人重节操持正气——这就是末世的文状元吴鲁。吴鲁(1845-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诗人。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二十一日生。祖父名璧经,父亲名厚宇,祖上三代均为平民。
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己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督学安徽太平府时,吴鲁修复翠螺书院,他还倡导兴学,并为书院作记,勉励后学奋力上进。任吉林提学使时,他又筹办提督学政公署(时吉林初设提学,吴鲁为第一任提学使) ,继又捐资改建文庙。督学云南时,他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功课不能强求与其他地区一致,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二者兼之,应分者分之。”为了振兴教育,他特上《请裁学政疏》,提出建议:一要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要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要遴委道府精于学备者,认真考察;四要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
吴鲁一生十分关心国家命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在《请迅调战将以临前御敌书》中提出:请旨迅调战将,以分贼势。在《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仍可理也论》中指出:“治术与学术异,治术贵因时变通。”强调要以史为鉴,因时变通,进行革故鼎新。八国联军入侵京津时,吴鲁大声疾呼,要激发民众的爱国锐气,加强水陆联防。庚子之乱,吴鲁困居孤城,满怀悲愁忧愤,作《百哀诗》。
吴鲁在安徽视学时,偶然间获得一方岳飞砚,很珍惜,特地将这砚命名“正气砚”。这砚此前曾为文天祥所得,吴鲁得到后视为珍宝,特命名他的书斋为“正气研斋”,并严命子孙好好保管此砚,要子孙后代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忠于国家,忠于民族,做一个有气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