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世遗城市、海丝起点,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申遗成功后,泉州与世遗的事迹仍在延续,泉州正在努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1982年,泉州入选首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13年,泉州当选中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到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到饱经沧桑的名山、名寺、名桥、民居,甚至是市民日常的“古早味”美食……住泉州、逛泉州、吃泉州,泉州古城的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历史,泉州的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这些历史的“活页”,在时光中慢慢沉淀,历久弥新,成为泉州的独特气质,与我们一起走向未来。
闽南网推出大型策划栏目——《世遗泉州》,用文字与镜头的力量,挖掘泉州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名寺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
闽南网5月14日讯(闽南网记者 苏毓茹 吴圳烽 文/图/视频)在泉州南安的石井镇,有一座宫殿式的红砖古厝静立近三百年。在这座名为“中宪第”的闽南古厝里,来自台湾的楠木梁柱、融合两岸匠心的建造技艺,还有乾隆御赐的下马牌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它不仅见证着郑氏家族跨海经商的传奇,更是一部无声的史诗,记录着闽台两地的血脉情缘。
泉州中宪第
规模宏大 红砖白石展闽南古韵
沿着石井镇延平东路前行,一排相连的闽南红砖古厝坐落于此,大门上悬挂的“中宪第”的鎏金匾额格外醒目。推开3.8米高的乌木大门,四进院落层层递进,展现出闽南古建筑的恢宏格局。
大门悬挂的“中宪第”鎏金匾额
中宪第建于1728年,主体建筑为四进五开间,整体建筑占地面积近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共有大小房屋112间,因逾百违制,对外佯称“九十九间” ,这也让“九十九间”成为中宪第的别名。
中宪第共有大小房屋112间
硬山顶的燕尾脊线条流畅
宅前大埕宽敞开阔,围墙以白石筑基、红砖砌墙,典型的闽南“出砖入石”工艺彰显地域特色。硬山顶的燕尾脊线条流畅,抬梁与穿斗式木构架交错支撑,历经台风地震仍稳固如初。
从护厝西面步入后花园,只见十二间书房、上下大厅、演武厅、梳妆楼等建筑错落有致,月亮潭、九曲桥、水榭亭阁、假山鱼池点缀其间,布局类似苏州古园林,展现出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文人雅趣。
“中宪第是闽南古建筑集大成之作,兼具历史与文化价值。虽然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实属非常难得。”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曾文国介绍。
2013年,中宪第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承载历史的重要文化地标。
两岸纽带 商船往来中的血脉交融
中宪第何以形成如此规模?还得从建筑的主人说起。
中宪第的修建者郑运锦是南安石井人,早年因家境贫寒,他背井离乡、流落到厦门,跟一位海商老板做伙计。积累一定财富后,在海商老板的协助下,郑运锦置船经商,并在台湾彰化开设商行“勃兴行”,从事海上贸易行业。由于经营有道,在商海的浪潮中,郑运锦积累起巨额财富,成为闽台一带有名的富商。
财富的积累,最终化为一座家族的丰碑。雍正六年(1728 年),衣锦还乡的郑运锦决定建造一座宏伟的府第。建成后的中宪第,不仅是建筑瑰宝,更成为闽台关系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从台湾运来的石头制作的石阶
“这里的梁柱、门窗、嵌壁雕屏等等木质构件所用的杉木和楠木,石阶、屏风墙等石质构件所用的石头,大都是当年从台湾运过来的。”行走在中宪第中,郑家第23代后人郑家添不时指着一旁的梁柱和石头告诉闽南网记者,当年郑家添聘请闽台两地最精湛的匠人共同建造,古厝中种种精巧的制作工艺都凝聚着两岸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中宪第建好以后,台湾知府朱山专程派人送来“恩伦世宠”匾额,将彰化鹿港改为“勃兴港”,还赠予乾隆皇帝御笔画“桃园三结义”一幅和“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的下马牌一块 。这些珍贵赏赐,既是对郑氏家族商业成就与社会贡献的认可,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闽台商贸往来的密切与重要性。
中宪第建好后,台湾知府朱山派人送来的“恩伦世宠”匾额
近300年过去了,郑运锦衍传的子孙遍及海峡两岸及海外各地。据统计,目前住在台湾的郑运锦次子的后裔有100余人,旅居东南亚地区有300多人。尽管分布各地,他们始终记得根在南安。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宪第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南安市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将中宪第与郑成功纪念馆、延平王祠、郑成功庙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景观带 。这条景观带不仅展示了闽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两岸同胞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彼此、增进感情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