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难点多
团队逐一攻克
然而,要想将这般好的创意和设计,落在装置实物上,并不是件易事。“我们团队最擅长做的是创意和设计,还没涉猎过实体雕塑或艺术装置的制作,起初挺焦虑的。”卢建军介绍道。后来,他们找到了福州大学美术学院一起共创,并邀请美院青年雕塑家海影老师及其团队为制作助力。
“不以常规传统的方式去制作雕塑,而是置入一些更加年轻化、更当代一些的视觉表达,为了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从平面设计原画到落地材料、质感、色彩方面的择取,我们至少做了近一个月的前期讨论。”卢建军说道。
项目真正进入制作过程时,也面临不少难题,但好在逐一被攻克下来。比如,平面到3D立体造型的转换、装置材质的选择,制作团队经过好几轮头脑风暴和“争执”,一边做一边不断实验、推敲、调整,逐渐呈现出最终效果。
“困难还在于各材料之间的搭配、细节的深入处理,还有各种手工艺的完成难度也是比较高的,比如‘狻猊’皮肤表面以毛毡为主要材料,为了能够表现出形体的生动感,我们的毛毡都是一片一片顺着这只龙的身体内在结构的走向来附着的,一旦方向不顺畅,整体毛发走势就会乱,极大影响美感。”卢建军说道。于是,在大家的反复试错和修改中才达到预期的效果,‘狻猊’从泡沫底子进场到最后完成,团队6个成员花了近2个月时间。
而在制作“囚牛”时,比较难的是色彩的搭配关系,有时拼贴好了退远一看颜色不够整体,便只好重新选色、搭配、裁剪、包裱,非常磨时间。“囚牛”的身体部分也做了很多尝试,有植绒工艺、仿石漆的效果,他们还在琵琶表面尝试了各种拉链的错位拼贴,最终还是为了整体性考量,放弃了不和谐的材料。
“‘龙众九子’系列从策划到设计,再到制作,最终亮相在大家面前,离不开团队的辛苦付出,大家都很用心在做这一件事。”泉州匹克国创总监卢建军说。值得一提的是,后续,所有匹克“龙众九子”IP授权的版权收益将全部捐赠给鲤城世遗文化保护与发展基金,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和人才队伍建设等。
2月5日,在第六届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启动仪式上,主办方精心设计的大青龙“龙鲤鲤”将被点亮。联合鲤物文创推出的小青龙“龙鲤鲤”则团坐于祥云之上,左拳竖起大拇指,首肯闽南人大方、豁达、包容、乐观、爱拼敢赢的精神,将在2月3日落户通政巷。
“由泉州市文旅局、鲤城区委区政府牵头举办的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围绕闽南特色文化、民俗,结合泉州古城场景,联动在地青年、企业,进行创新策划,已成为世遗泉州文旅活化IP,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我们将持续活化品牌运用,邀请更多优秀的团队共同参与,为市民游客提供丰富有趣的嘉年华盛宴。”泉州市文旅局交流合作科科长曾世彬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