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银线,平凸有致,五彩斑斓,栩栩如生,这便是金苍绣,一种源于明清时期,盛行于闽台地区的刺绣。金苍绣的“命运”与闽台民间信仰习俗息息相关,这种雅俗共赏的刺绣工艺曾风靡数百年,惊艳了时光。
泉州工艺美术大师林秀清是金苍绣的省级非遗传承人,拥有40年的刺绣经历,对于金苍绣的起源、用途都能娓娓道来,选材用料、绣工刺法更是如数家珍。“可惜这么美的刺绣,却很少人懂得欣赏,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把它传承下去。”林秀清说,随着时代变迁,这种需静下心来穿针引线的手工活,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一代拜师学艺了,面临着“有人教,无人学”的传承困境。
金苍线由好几股棉质细线凝成,拧成一股后,外面涂上金色或者银色的漆,能起“提亮”的效果,增加绣品的质感与档次。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绣法独到 曾风靡闽台
金苍绣是古时泉州刺桐绣法中延伸出的一派,由于多用包裹着棉质细线的金线绣成,其状如葱(闽南语中“葱”与“苍”同音),因此最早被称为金葱绣,后雅化成金苍绣。
自古以来,闽台地区的宗教信仰氛围就十分浓厚,各种民间信仰更是长盛不衰,由此,也延伸出了许多宗教用品。不识金苍绣的外地人,只要走进闽台的大宫小庙,抬眼便随处可见。挂在庙宇门楹上的彩、祭桌系着的桌围、各路神佛穿的神衣,还有神佛出巡所用的伞布、绣旗、幢幡,以及道士身上的道服、请来“热闹”的戏班子所穿的戏服、木偶身上的木偶服……这些与神佛“打交道”的用品,都离不开金苍绣。
不仅闽台地区,金苍绣在港澳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颇受闽籍华侨欢迎。“台湾大多喜欢刺绣密集、颜色鲜艳的,香港和新加坡则喜欢颜色素雅、简约的。”对于不同地方对于金苍绣的风格要求,林秀清皆了如指掌。虽然各个地区喜欢的风格不同,但对品质的要求却是一致的。每年,林秀清的工作坊都要卖出一百多万元的金苍绣品,其中,七成销往台湾。
林秀清从16岁起就跟随姐姐在家里学习金苍绣,至今已40年了 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金苍绣多以绫罗绸缎为底,在富有光泽的布料上进行立体生动的刺绣,绣品需提前定制。刺绣师傅会根据客户的要求,在油纸上绘制出1:1的样图,并用极细的针沿着图画上的线条刺破油纸。将油纸覆盖在绷着的底布上,再用煤油和珍珠粉调好的涂料刷一两遍,撕开油纸,图案已印在布上。只要客户对图案的要求不变,这样一张结实的油纸能反复使用多年。
在完成绘图和印刷的工序后,便开始根据客户喜爱的风格去选择绣线和材料。金苍绣绣线多为丝线和金苍线,以金苍线为主,丝线为辅。金苍线由好几股棉质细线凝成,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用3-12股的细线,拧成一股后,外面涂上金色或者银色的漆,能起“提亮”的效果,增加绣品的质感与档次;丝线则有多种颜色,传统金苍绣大多喜爱用鲜艳的颜色来配色,丰富整个绣品。“金苍绣保存好的话,几百年也不褪色。”林秀清告诉记者,她母亲用的桌围已经使用了50多年了,却依然崭新如初。
金苍绣绣法多样,主要分为平绣、凸绣、荔枝跳等。平绣即是用丝线在底布上秀出一片图案,后用金苍线包边。与其它纯粹地“填充图案式”绣法不同,林秀清的绣法更细更密,看起来干净整洁,没有稀疏之感。凸绣,顾名思义,需要在图案上堆砌棉花,再用金苍线缝合,缝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挤压棉花,以保证绣出来的线条紧实、均匀、立体、圆润而自然,十分考究刺绣者的功夫。荔枝跳则结合不同颜色的绣线采用交叉绣法让绣品更加鲜亮活络。
金苍绣品多以龙凤为主,单是一个龙头,想要做到精致,没有几年的绣功可做不来。林秀清向记者展示了一件她珍藏的龙头桌围绣品。桌围高0.86米,宽1米,龙头占了桌围大部分的面积,龙眼的瞳孔用黑布做成,眼白则用兔毛缝上,龙须用棉质丝线搓成圆条状,再用丝线横向卷起使之更加紧实,完成后上粗下细,浑然一体,呈自然须状。整个龙头平凸有致,犹如3D画般栩栩如生。绣这件桌围,林秀清必须每天工作8小时,连续工作2个月不休息方可完成的。
在绣龙王的时候,有时候龙头底下还会有水波图案,有别于传统单一的颜色和绣法,林秀清会采用深浅两种不同的蓝色绣线来绣龙头底下的波浪纹,让绣品层次更丰富更有立体感,与普通绣品放一起对比,高下立现。“这样的作品,不是老师傅还做不出来。”。
林秀清的金苍绣作品遵循传统,细致、精密,同时也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精益求精,慢工最终出了细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