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身体健康,有手有脚,却终日在城市之间的救助站奔走;他们不乞讨,在救助站蹭吃蹭住,有的还伸手要车票要路费,有的甚至以此为生……这群以跑救助站为职业的人,被称为“职业跑站人”。
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社工与一些经常跑站的人员玩游戏,为他们做心理疏导,鼓励他们重新走向社会,自食其力。
年底快到了,这群人更频繁地出入救助管理站,有的全国进站记录已超千次。这种浪费社会资源的怪象为何存在?连日来,记者走进泉州市救助管理站,揭秘这一独特群体,探寻治理之策。
年底跑站忙 有人进过上百个救助站
这阵子,主动前往泉州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多了起来。这样的情况,每到节假日或者年底的时候就会出现。
这些人多数是外地的青壮年男子,他们并非流浪人员,多数也未遇到难急事情。在救助站的时间一长,工作人员都能辨别出他们中哪些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真正的求助者会愿意住下来,或者要求回家。”而跑站者往往口齿伶俐、思维清晰。
姚某军、张某军、白某、范某想、丁某兵、蔡某武、朱某发、熊某云、程某得、沈某华、刘某君、徐某……要把这一串长长的名字按照正常字体书写,一张A4纸恐怕难以全部罗列进去。这些人都是“职业跑站人”。在全国救助管理系统中,他们的进站记录,少则几百条,多则上千条甚至数千条。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泉州市救助站的常客。
在泉州市救助站统计的跑站人员中,年纪最轻的20岁出头,最年长的60多岁。25岁的重庆酉阳人白某,全国救助站进站记录742次。江西九江人范某想,26岁,进站记录更“辉煌”,到过全国上百个救助站,全国记录2333条。湖北黄冈的沈某华,在全国进站记录有1432条。他们都是自行来到救助站,一般临近中午或者下午到,在站里吃个饭、睡个觉,第二天就去另一个救助站。
跑站有组织 互通消息避免白跑
出于工作需要,泉州市救助站几名工作人员悄悄加入“职业跑站群”,刺探“军情”。
还有跑站群?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不少“职业跑站人”学历不低,熟悉各种信息,因此上网建QQ群、微信群,互通消息有无。
记者请“卧底”的工作人员将记者拉进群里,但几次都没有通过群管理员的审核。翻阅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卧底”记录,几个“跑站群”往往都有几百个人,群成员活跃度很高。
在一个“中国跑站战友群”QQ群里,有200多名跑站人员,群主直接号召大家结伴,“跑站的,流浪的,跑局的,跑单位的朋友,可以互相约。”
“卧底”的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像他们所了解的进站人中,有不少经常混迹于这些群中,掌握实时动态的消息。“现在是信息时代,你不掌握最前沿信息,更多时候只能白跑,赚不到钱。 ”某跑站人员向记者透露道。
八成中青年 真正有困难的很少
据了解,泉州市现有救助管理机构9家,其中市本级1家,县市区级8家(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泉港区、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各一家)。
今年截至9月30日,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各类受助人员5428人次,其中成年人5255人次,未成年人173人次,老年人278人次,疑似精神病人121人次,残障人员336人次。如果保守计算,按照其中有1成“跑站”的比例计算,就有超过500人次。
“真正属于需要救助的临时遇困人员进站,我们应助尽助,但尴尬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是‘职业跑站人’,其中超过八成是中青年,真正有困难的少之又少。”救助站工作人员无奈地说道。
多数“职业跑站人”比较温和,但仍有一部分人成了“老油条”,性情激烈、行为乖张,甚至有的心理扭曲,存在暴力等倾向。
“不久前,就有类似的人将站里的花盆、铁门等砸破了。”一名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10月19日晚上8点多,流浪人员程某得进站寻求救助,当时他喝得醉醺醺的。其间,他大喊大闹,随后又是砸铁门又是砸花盆。他有着全国1305条以上进站记录。
像这类来求助还闹事的,还有不少。10月22日,救助站安保人员在安检时发现自行进站的河南南阳人崔某旭携带打火机,根据规定要予以没收。崔某旭竟然大动肝火,动手打了安保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