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俊路18号、20号
九旬老人守护古厝
家传“牺尊”无偿捐献
九一街拐进南俊路的右侧,沿街有一排古色古香的民居尤为引人注目,老泉州都知道,这是赫赫有名的举人宅第林府。沿街红砖墙上,牌匾高悬。“鲤城区政协鲤中街道联络组”、“鲤城区归国华侨联络会”无声地诉说着流光往事。
一堵墙似乎隔断了南俊路的热闹与喧嚣,留给林府大院一派幽静闲适。
35年26次维修
处处可见老古董
一堵墙,似乎隔断了南俊路所有的热闹与喧嚣,林府大院里一派幽静闲适。天井里盆栽掩映下的石构件、门柱上的对联,房间里收藏的摇篮、木椅,处处可见“老古董”。这得归功于91岁高龄的王燕燕,她是举人林资美的孙媳妇,林府大院大多由她打理。
“以前是三座大厝相连,拆了一座当大埕,拆了一座建楼,剩下的这座原本有三落,第一落是关帝爷厅,第二落是观音厅,第三落是公嫲厅,因南俊路拓建,第一落拆了,现在的沿街是第二落。”王燕燕每一桩都讲得清清楚楚。
漫长的人生中,她保护了不少老古董。房里的小楠木座椅,据说当年是关帝爷圣座。天井里,原本大门外雕花的刻石、石阶亦被她用心保护。
“雪白传家训,芗林奕世居”,林资美别名雪芗,门柱上一副对联从清朝保留至今。原本刻着对联的木柱被白蚁蛀蚀,王燕燕便找来工匠以石头入联,将对联保护了下来。从1981年至今,35年来,这座古大厝先后历经大大小小26次维修。
“以前,泉州贡院就在斜对面,林家常常让前来考试的童生在家里歇息。”王燕燕回忆说,林家祖厝其实在花巷,有19间房7间厅,林资美中了举人后,竖旗杆也是在花巷祖厝,但祖厝现已不存。
设泉州首个对台贸易公司
各地人来买“稀罕货”
1980年,王燕燕开始做涉台工作,1981年开始从事侨务工作。1984年,鲤城区台胞台属联谊会、鲤中侨联成立,王燕燕身兼街道侨联主席、区台胞台属联谊会副会长,两项工作都是无偿服务,且一做就是三十几年。
资料显示,鲤中侨联成立之初,她拿出500元作为开办经费,且将家里作为办公、活动场所。此后,侨联的经费也常常由她捐资垫付。区台胞台属联谊会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办公地点一直设在她家中。
1984年年底,因形势需要,泉州成立首个对台贸易的“泉盛贸易有限公司”,办公地点也设在王燕燕家中。“那时候船到公海常常是半夜,我就要半夜爬起来,和边防、海关一起去给船引航、接货。”王燕燕清楚地记得,当时门市部热闹得像菜市场,销售的东西应有尽有,包括彩电、计算机、手表等在其他地方买也买不到的稀罕货,吸引泉州人甚至全国各地的人争相购买。
1988年5月下旬,经推荐,11国驻京记者蜂拥而至,采访王燕燕最早从事服务台胞工作的先进事迹。至今,王燕燕仍收藏着当时的报纸。
2004年2月,旅美泉州籍华侨林常青见到了与林家五代人有着不解情缘的“牺尊”。(资料图片)
捐献传家宝“牺尊”
15幢房产无偿献出
林家被老泉州引为美谈的,还包括他们捐献出的传家宝“牺尊”。
“牺尊”是青铜所铸,至今已有3000多年,浑厚古朴。据传,“牺尊”原为宫廷宝器,后康熙皇帝以泉州安溪籍大学士李光地匡扶有功,赐以为嘉奖,“牺尊”这才由宫廷流入大臣手中。后李光地返乡,“牺尊”也来到泉州,几经辗转后为林资美收藏。
“这是林家的传家之宝,平时都藏在家里的水井中,一般人难得一见。”王燕燕说,上世纪50年代,陈嘉庚在厦门创办华侨博物馆,曾特地到泉州与林家商量,愿意盖一座大厦来换取这件宝物,但林家人认为宝物应该无偿献给国家,并且最好留在故乡泉州,1959年,林资美之妻陈和娟将“牺尊”捐献给政府珍藏。
此外,据悉,林家还曾将位于市区的15幢房子无偿捐献给政府,总面积近1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