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雨,文兴渡已经不见当年繁华
网友“大鱼”手绘法石地图
【开栏语】
每一次的破茧成蝶,都是带着阵痛的美丽,正如每一次的旧城改造,都有着无数个不舍的情怀,但对于新家、新城,人们又怀着无比美好的畅想。
今年的泉州城,就涌动着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愫。
今年是泉州城市建设管理年,作为其中一大亮点,“大范围城市更新”就意味着一大批老泉州人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地方,迎接更美好的未来,这其中的故事,道不完说不尽。
为此,本报今起推出特别策划“泉城蝶变·泉州城市建设管理年之大范围城市更新”,关注即将改造的十大片区的历史与人文,畅想未来新泉州城的美妙生活。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上周,法石片区拆迁动员大会一开,老何夫妇的心中就七上八下:家里那座传承五代的祖厝,不知能不能保留。
和老何夫妇不同,更多的法石居民自此多了一份念想,听说未来法石将打造成闽南风格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的宜居街区。那是什么样子?规划人员简单描述一下即让人浮想联翩:法石片区将从西到东,分成六大组团,未来,居民们可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闽南特色建筑中,逛逛庙会,累了就到酒吧、茶楼、咖啡厅坐坐,或者听听南音,到马可波罗小巷走一走,回味当年的繁华。
前世今生
独特“送王船”
成就古港繁华
沿着沿海大通道行走,文兴渡码头的航标塔孤独地伫立在风中,文兴渡码头身后,便是“文兴三王府”。在法石社区文物保护管理负责人温太平看来,这两个地方,是古时法石片区繁荣的一大代表。
位于法石社区石头街中段的文兴渡,始建成于宋元和明清期间。现如今,码头右侧还保存一座元代航标塔(俗称“四面观音塔”),这是码头的风水宝塔,也是泉州湾航标塔。
现在还保存着的“文兴三王府”,代表着当时泉州的一大民间信仰。古时为了保佑航运的船只平安,每年都会举行“送王爷船”仪式,以示驱邪和去瘟疫。
这“王爷船”是造船师傅用木料按帆船的比例制造的,船舱、甲板、桅、帆、舵、橹、桨一应俱全。在王船出海的前一日,人们将航程需用日常生活用品备足放入王船舱中。
一切准备就绪后,这些仿真木制王船就直接送出码头,让其自由漂流。待王爷船漂流出去后,真正的航船才跟随其后。不少王船漂到宝岛台湾,被当地居民抬起,成为台湾当地的信仰。
后来,这里就渐渐成了货物的集散地,买卖都集中于此,整个地段特别繁华。现在“文兴三王府”旁还保留着以前的古民居,一楼是商铺,二楼是女人梳妆楼和住所,特别有特色。
破茧成蝶
六大组团 新法石劲吹闽南风
作为海上丝路的起点,法石片区内多种地方宗教并存,并留下了真武庙、文兴宫、海印寺、长春妈祖庙等各级文保单位。同时,由于多方文化的融合,法石片区内许多建筑都颇有闽南建筑风格,又留有南洋特色。
目前,泉州市市长办公会研究通过法石片区的保护与整治建设修规方案,虽然红线范围还没最终敲定,但初步设想是以石头街为主线,用纵向交通将原先的片区,按照功能定位分成六大组团。
六大组团从西至东分别是真武庙组团、法石西街组团、文兴宫组团、洗马桥一带的现代风格中心组团、以南洋风格为主题的法石塔组团,以及以美山天妃宫为核心的美山组团。
不同组团将各有不同风情。各组团都将以闽南风格为主体,适当穿插与之协调的南洋风格和现代风格,打造富有特色的闽南民居街区。如文兴宫组团,就将是这一特色的代表。设计方建议,该组团可以庙会为契机,发展手工艺街区。
法石西街组团,作为商住混合社区,将保留原有的建筑原色,石头街内保留步行为主,沿街未来可能发展一些酒吧、茶楼等休闲餐饮。而现有的水井、古榕树、戏台等传统文化符号,则将为市民生活提供舞台。
中心组团,主要围绕洗马桥小溪为主体,打造水景绿化贯穿整个街区。
法石塔组团和法石西街组团一样,以闽南民居为基础,同样为商业与居住混合的模式,便于开发。
文化传承是法石片区改造的一大亮点。整个片区将以重要文保单位为核心,全方位展示泉州地方文化特色。如美山天妃宫的戏台、文兴宫的戏台、文兴码头的马可波罗巷等。
视觉景观盛宴,也是未来该街区的一大特色。各重要节点,如黎明大学、文兴宫、洗马桥等,将延伸打造成交叉的景观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