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船

下水瞬间

在礁盘附近作业

水下石构件中的石雕
神秘的水下考古
◆相关新闻
神秘的水下考古
海上工作生活一个月
张红兴已从事水下考古8年,有着丰富的水下考古经验,这些年来,他先后参加了福建、浙江、山东、辽宁、天津等沿海一带的水下考古工作。今年4月21日,他和福建省另一名水下考古人员应邀参加此次在南海西沙群岛一带的文物执法巡查活动,整个队伍有三十多人。他们从海南岛琼海的潭门港出发,乘船驶向距离海南岛约170海里的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在这里,他们在船上、水下工作、生活了一个月。每天早上七点半,当太阳从海平线升起时,他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吃过饭,他们搭乘小艇驶离母船,前往附近的礁盘进行作业。
由于主要在礁盘一带活动,海水不算很深,浅则三五米,深则三四十米。一般来说,水下考古须潜入水底探查,当然,与近海相比,西沙的海很蓝很干净,能见度高,有时不用潜入水底就能看清海床情况。潜水作业,一般得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以便相互有个照应。每次潜水,10米左右深度,可以在水下作业一个多小时,如果水深在30多米,则一般潜水仅15分钟。
沉船遗址鲜见古船体
令人迷惑的是,既然这些水下器物是当年货船沉没遗存下来的,为何很多沉船点却找不到船体。张红兴说,水下考察中确实很难见到船体部件。只是在一处琉璃器沉船点,他们在海沟中见到了一块船底板,大小为3米×0.7米,并且保存得也不是很好。
张红兴解释,古代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只为木制,稍晚(明清时期)好一点的有铜皮船,即在木板外包上一层薄铜皮。当木船行至上述海域,要么触礁,要么遭遇恶劣天气而沉没。经海水数百年侵蚀,当年散落在礁石上的木质船体几乎不复存在,但这些船货,比如陶瓷、琉璃物等耐腐蚀的物品得以保存下来。
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当地渔民在这一带海域捕鱼养殖作业时,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现了这些遗存点,并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这些水下文物才得以重见天日。
发现大面积清代石构件
张红兴在水下考察时注意到,海底还堆积着大量石质建筑构件,它们大多散落于海床表面,分布相对较为集中。其中一处甚至有上千平方米。石构件的形制多样,类别丰富,有石条、石柱、石板、石柱础、拱形开孔石板、浮雕石材、石人等,部分石构件上还刻有植物、动物等纹饰,极具特色。其中,张红兴对一个小石磨印象深刻,这个与过去农村常使用的石磨没什么区别,它静静地躺在海底。
张红兴说,这几处石构件分布在清代晚期沉船遗址,石构件堆积附近有为数众多的德化窑系青花瓷器。因此,不排除这些石构件来自泉州的可能。更何况,在泉州的惠安、南安等地,早年就有生产大量类似石构件的历史。
链接
我国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由东北部的宣德群岛和西南部的永乐群岛组成。西沙群岛海域海水清澈、洁净透明,最深能见度达到40米,在光影的映衬下,海水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犹如仙境。
(记者张素萍刘波/文张红兴/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