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海都《地名 守望乡愁》:有种泉州记忆叫做花巷

来源:闽南网 2015-12-16 09:41 http://www.mnw.cn/ 海峡都市报电子版

  闽南网12月16日讯 还记得我们的“花巷”征集令吗?

  有一种老泉州记忆,叫“花巷”。

  这里每一处树阴、每一块石板、每一家店铺,都与往事相连。

  花巷那家照相馆,是否拍过你的童年照?

  那个一脸神秘的算命先生,你和他聊过天吗?

  百年古厝繁茂的薜荔,有没有被你和小伙伴摘掉了果子?

  在花巷旅行时,和你擦身而过的TA,是什么身份?

  那家花店的老板娘,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美人吧?

  ……

  今天的地名记忆,我们都来说说花巷。当然,如果你还有更多的花巷故事,欢迎分享。你可以写成完整的文章,发送至邮箱1501629725@;口述故事,可以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也可以扫版面下方二维码,关注“花巷”,“花巷值班室”的霍霍在等你!

扫码关注花巷

扫码关注花巷

  花巷的记忆,有花有果有大兵

  花巷曾被叫做“蒙古巷”“梦果巷”,还有因民间传说而被唤作“梦粿巷”的。

  元代,南下蒙古官兵曾在这驻扎,“蒙古巷”因此得名。到了明朝,因闽南语谐音演变成“梦果巷”。清末开始,泉州扎人造花手工艺者落户在此成为市场,小巷里聚集着40多家作坊。市民婚丧喜庆必备这种小花,于是“花巷”渐渐成了大家熟悉的名字,沿用至今。

人来车往,花巷安静内敛

人来车往,花巷安静内敛

  上世纪60年代,陈培新一家从中山路罗克照相馆搬进花巷口。直到1991年才开设了罗新照相馆。现在说到花巷,这家三代人经营的百年相馆,还是不得不介绍的风景。

  陈培新回忆,刚搬进花巷时,父亲曾夸赞:“花巷里这么多做扎花的艺人,就数陈天助做得最好了。”为此,年幼的陈培新跑到陈家去围观,这家人用模具将整叠的纸张切成花的形状,然后染色,再扎成真花的样子。临近春节,陈家人没日没夜加工。“赚春季一季的生意,就够一家人生活一年,你说生意好不好?”

  现在巷口还保留有两家花圈店,从事的生意依然与“花”有关。门面依然是传统的木板,古早味里,也是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店。

  花巷的建筑,街头巷尾有惊喜

  花巷安静而内敛。

  花巷30号往里走,有一幢废弃的民国至解放初的两层建筑。红砖拱形门,白色镂空护栏,门前两株高大的玉兰树,与楼同高。陪同的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理事许月才介绍,这幢早期建筑应该是作为民国时期泉州市区的邮电局,解放后一度被作为农业局使用。现在无人问津,一直大门紧锁。

工匠在花巷修缮民居

工匠在花巷修缮民居

  花巷46号,是老巷里难得没有被改作店面的老宅。门楣上的“延陵衍派”告诉我们,它的主人姓吴。吴先生说,建筑应该是建于上世纪20年代。建筑中西合璧,一楼传统的红砖,二层阳台上种着榕树盆景,火红的三角梅沿街绽放。配着二层南洋风格的窗台,格外好看。

  真正的惊喜在花巷尾。花巷89号藏着一幢建于1937年的老宅,曾经是当时花巷最高的建筑。根据梁春光所著的《泉州华侨民居》介绍,主人姓傅,在菲律宾从事杂货生意。傅宅的面积非常大,包括一幢南洋风格建筑、一幢闽南古厝、一排普通平房和花园、围墙。这家的媳妇欧阳女士领着我们参观。

  原来从花巷进入傅家,只是他家的后院。主楼前面五株龙眼树已经参天,至今枝繁叶茂。欧阳女士说,上世纪80年代嫁过来,洋楼前的小花园还很漂亮呢。这里居住条件很不错,所以家里的老奶奶活到了百岁高龄,直到前不久才过世,成为了附近的佳话。(海都记者 吴月芳 夏鹏程 文/图)

  花巷的传说与真实

  花巷从“蒙古巷”演变为“梦果巷”,又有官太爷“梦粿”的传说。其实史献上并没有载入这位官太爷的真实姓名,或许是人们的清官情结,希望官员爱民如子,才有了这样的传说。

  小时候,我常从浮桥到中山路的新华书店看连环画,常常要穿过花巷。人们年节采买“春枝”等民俗用品时,总要到花巷的小作坊走一遭。春枝的形状像小串的鞭炮,一头散开像花瓣,没散开的代表花茎。除夕时在年夜饭上插一枝春枝,还有小红纸粘在厨房红砖灶的灶身上。在花巷还可以买到家中摆设的人造花,在玻璃罩中供人观赏。那个时候结婚,很多人都要买上这样一件装饰品。

  或许正因为花巷曾经手工业鼎盛,公私合营后设立的工艺美术公司,就设在与花巷接壤的许厝埕里。工艺美术公司里木偶、剪纸、花灯一应俱全,成为泉州出口创汇的大户。1960年董必武游泉州时曾题诗感慨:“清泉随地涌,曲巷有花斋”。

  花巷在旧时泉州铺境中属于“崇名铺”。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泉州府志》中,你找不到“花巷”这个名字,那个时候还叫做“梦果巷”。解放前的民国时期,1942年以前属于“象峰乡崇善保”,之后属“温陵镇崇善保”,也是泉州行政区划划分的见证。(许月才)

  忆花巷粮店

  花巷粮店在花巷尾端,与许厝埕交接处的三角地带,有两层楼。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能够三餐吃饱算是奢望了。计划经济年代里实行供给制,我们购买粮食的指定地点就在花巷粮店。为了填饱肚子,粮店是不得不去的,所以对粮店有着特殊的感情,仿佛朝圣一般。

  依稀记得当时未成年人月供定量16市斤大米,成年人24斤,有正式工作者28斤,重体力劳动者33斤。因为粮食定量有限,得靠父母持家精心安排,一日三餐时常餐餐都是稀饭。只有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才吃干饭。

  那时全家孩子多,仅靠父亲一人的工作维持生计。我身为长子,排队买米的任务包在我身上。到粮店排队,把粮证递上柜台,记账的老者扶正老花镜,然后登记购买数量,再由旁边的职员收钱。称米时,一把大台秤,铁皮容器底部有个小阀口。付米的阿姨在高脚椅上操作,我一边瞪着台秤上大米的重量,双手还要撑开口袋接米。因为人长得不够高,看不见大米。

  每次买米时父母总是千叮万嘱“别把粮证丢了”。因为补办证手续麻烦,没有粮证还得先找邻居借米,否则无米下锅。不巧的是,还是丢了一次,那种紧张害怕的心情一直难忘。

  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粮店依旧在那,只是租给了个体户经营。困难的年代早已过去,路过粮店还时不时买点东西,现在看不惯后辈们随意浪费食物的行为,所以时常告诫他们要珍惜。(曾荣谋)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泉州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已有0条评论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斩获全国亚军!泉州市城东中学啦啦队闪耀全
  • 配套再完善!泉州中央商务区一批项目迎来新
  • 泉港区举办“厚植家国情怀 墨韵礼赞泉港”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丨立冬进补 不是大补特补(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医解百科︱空腹不能吃柿子,是真的吗?(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泉州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泉州台商区党工委主要领导调研物业管理提 金奖总数全国第一!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 蒋欣为穿礼服控制饮食到痛哭 称从小就健 德化县县长吴志朴到挂钩联系社区党组织( 王传君获封东京电影节影帝 发言感谢白百 最高补助300万!漳州出台支持“圆山创新 织密“安全网” 漳州台商区防洪排涝提升 S508线云霄段综合提升工程圆满收官 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