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霞巷全长近200米,西接会通巷,东至中山路。据文史专家考证,由于小巷按二十八星宿适居奎星位置,早晨日照巷中,朝晖如披霞,故而得“奎霞”之名。巷陌深深,滋养着一段厚重的历史,也有着怡然的市井生活。
巷内的48号蔡宅,在小巷中颇有名气,是街坊邻居口中的大户人家。看似寻常的楼宇,古时曾走出举人官宦,还曾被皇帝御赐碑石予以旌表,而今屡出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的贤达。
皇帝御赐碑石 旌表先祖事迹
暑气渐浓的下午,79岁的蔡南山老人坐在吊扇下,讲述蔡家祖辈的故事。
原来,蔡家是济阳衍派的一个分支,从宋时入泉至明代搬迁至此,在坊间颇具声誉,被尊称为仕曹蔡。清康熙年间,先祖蔡仕舢先后出任监察御史、浙江巡抚等职,不但政绩卓著,而且品德堪称表率,皇帝特御赐碑石旌表,事迹亦载入史传。
如今,蔡家仍存有两块朝廷旌表的石刻,其一刻有“旌表原任浙江观风整俗使蔡仕舢侧室以子常云贵例封太孺人陶氏”,其二刻有两个大字“节义”。据介绍,“节”是褒扬蔡仕舢之姐守节,“义”是褒扬蔡仕舢待其姐尽义。
蔡氏一族久负盛名,曾为一方望族。“当年有堪舆先生断言,仕曹蔡是‘燕子归巢’穴,是风水宝地,日后定将子孙兴旺发达,大有作为。”蔡南山回忆道。
大师赠送墨宝 书法文章皆上乘
时移世易。1908年,蔡南山的父亲蔡通陞出生,他自幼禀赋聪颖,7岁入读私塾,书法文章皆为上乘。蔡通陞交往之中,不乏文人学士,与清末进士吴增、林骚,举人苏镜潭等均为好友,弘一大师也曾馈之墨宝。
上世纪20年代,15岁的蔡通陞迫于生计,辍学到市区东街一家金店当学徒,出师后到另一钱庄当职员。到了24岁,他与友人合伙开设大同钱庄,因诚实可靠又有经营才干,钱庄日渐壮大。
1937年,事业渐有所成的蔡通陞,萌生了振兴家业的心愿。他在已经成为旷地的祖宅地上修建起一座二进三开间的新厝。这座占地一亩多的古大厝,前庭和后院曾种满各种果树,还有一墙葳蕤的葡萄藤。乍暖还寒的春天,老厝房檐有燕子呢喃婉转;潮热多雨的季节,天井水沟有蜗牛缓缓爬过……这些都是蔡南山兄弟姐妹们和后辈平日乐趣所在。
传统闽南家庭 兄妹八人皆栋梁
1989年,蔡家五个兄弟分家,昔日的古大厝换成一座座小楼。虽然各立门户,但小楼之间留有公共通道,传统闽南大家庭的文化基因在楼宇间流淌。
在五个兄弟中,蔡南山排行老三,他与大哥是银行退休职员;二哥蔡灿津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于新疆大学任教,现任华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桃李满天下,被国务院表彰为对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而终身享有政府特殊津贴;四弟于国企退休,五弟同样任教于华侨大学。三个姊妹,亦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或从教,或从医。这个闽南大家庭,先后培养了许多栋梁之材,令人刮目相看。
蔡家人说,父亲蔡通陞一生为人忠厚,虽不多话,却至亲至孝至诚,或许是受其影响,子女们方能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父亲的品德,犹如当年其栽种下的果树一般,根深叶茂,影响深远,继续滋养着子孙后代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