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鲤城区海滨街道金山社区的吴平峰有一手绝活,他能用普通毛笔写出小到1.7毫米的微书,字字比米粒小,有的甚至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哪怕是成年人大拇指指甲大小的方寸之地,吴平峰也能写下9字微书。
今年64岁的吴平峰被称为“微书奇人”,学习书法已有50多年,学习微书也已20余年,至今书写的微书近40万字。在他不懈坚持和努力下,吴氏微书于2016年入选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年少迷上书法,废寝忘食练习
吴平峰祖籍安徽,父亲是南下干部,1954年出生于泉州市鲤城区。10岁那年,学校举行书法比赛,当时他才练习书法没几个月,在比赛中竟获得全校第一名。
书法老师陈德才对他父亲说,这孩子书法悟性很高。从那以后陈老师对他特别重视,倾其所学,对他重点培养,而他也从书法中找到乐趣,并从此沉醉其中。吴平峰经常以树枝、石头当笔,大地当纸,进行书法练习,这是他少年时代生活中最大的爱好。
17岁参加工作后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枕头下一支钢笔、一本便用签,起床后都要练习书法几十分钟,有时甚至一张过桥票据的背面也要拿来练习书法。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到南平汽车配件厂上班,每天都会利用工作间隙在工作台上练习书法,并这样长期坚持着。
潜心微书创作,专注如“老僧入定”
大约1995年时,有位河南的女画家在泉州市区威远楼画牡丹,吴平峰送了一幅楷书作品给对方,对方看了特别喜欢,问他会不会写微书。这勾起了他对微书的兴趣,开始尝试写微书,第一次写时字还很大,有8毫米。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下来,努力让字变得越来越小。
后来吴平峰用微书写了一幅扇面书法,拿去装裱。当时一位书法名家经过,对他的作品表示肯定,这更坚定了他写微书的信念。
微书创作时要十分专注,排除一切杂念,难度一般人无法想象。刚开始他都要等家人入睡后才写,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定下心来了才转入白天创作。几年后,他写微书时就达到老僧入定的状态。有一次西安一位记者来泉州开会时到他工作室,看到他在写微书,就安静地在1米开外站着,等了10多分钟他才察觉到。吴平峰这种定力、专注让那位记者感到十分惊奇。
作品精益求精,练到脑干出血
“我希望每幅作品都是完美无瑕的,只要有一个字写得不好,就要全部从头来。”吴平峰说,他曾创作了50多幅作品,当时有人看中愿意出16万元来购买,但他感觉写得还不够好,便将这50多幅作品焚毁。
创作于2006年的《唐诗三百首》是吴平峰的得意之作,长达10.5米,宽0.26米,300首诗用楷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各书写了一遍,每个字都在3.5毫米左右,总共5.7万多字。当初为创作这幅作品,吴平峰全身心都扑在上面,每天从早到晚地写,耗时1年多才最终完成。
用生命在书写是吴平峰朋友对他的评价,年轻时吴平峰的身体很好,喜欢武术和打猎,自从创作微书后,身体每况愈下,先是视力下降,如今老花镜要戴200多度的。2012年,吴平峰身体状况明显变差,“当时我出了趟远门,10多天没有写字,回到家后只写了13个字,眼睛便看不清了。”吴平峰足足用了两天的时间才调整回来。同年4月,因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一度出现脑干出血的情况。痛风、手脚关节变形更是微书创作留下的后遗症。
运气、提神、提笔、蘸墨,下笔,数秒后,字成。短短几秒看似简单,吴平峰却花费了二十多年的功夫。尽管写微书对身体损伤很大,但他从没想过放弃,只要眼睛看得到,双手能动,他都会坚持下去。让他欣慰的是,儿子和儿媳也在学习书法,为创作微书打基础。受到家庭影响,7岁的小孙女也对书法颇感兴趣。吴氏微书将在他们手里传承下去。(来源:泉州晚报、泉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