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泉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草案)(下简称《草案》)进行立法调研。调研组对2.5公里的中山路从南到北进行实地考察,由于中山路地处鲤城区,调研组先期听取鲤城区各相关部门对该《草案》的修改意见。明天,泉州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还将继续组织市相关部门、鲤城区政府,会同专家们一同论证,将该《草案》进一步修改、深化。
该《草案》共分5章:总则、保护措施、整修与利用、法律责任、附则,总四十条。预计将于今年10月份进入一审环节,最快明年才能落地。届时,《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将成为泉州获准行使地方立法权后的第三部实体法。
【解读】
01、骑楼修缮:组织编制年度整修计划
中山路骑楼保护修缮十分迫切,这次,《草案》提出一个年度整修计划制度。
根据《草案》的第二十条,鲤城区政府应当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并根据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实际现状,组织编制骑楼建筑年度整修计划。部分整修事项,将由鲤城区政府依法选定的专门机构统一组织实施,所需费用由市、鲤城区人民政府统筹承担,包括,骑楼建筑外立面的修缮;骑楼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市、鲤城区人民政府认为需要统筹承担的其他项目。
这对骑楼的业主而言,是个利好的事。会上,代表建议,应更明确的将其他需由政府提供修缮补助的项目列出,这样在今后的实施中,才更有依据。
02、产权不清:可指定机构代办翻建手续
中山路部分骑楼不同程度损坏,危旧房如何申请修缮、改建、翻建,《草案》也做了分类别的规定。
修缮方面,如对骑楼建筑外立面、外部吊顶、内壁柱、通道地面进行修缮的,责任人应当按照保护图则的要求编制修缮设计方案,并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审批要求组织实施。
改建方面,所有人应当将改建设计方案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法办理相应的改建手续。
翻建方面,要求需是经鉴定为D级危险房屋,且按照保护图则的要求编制翻建设计方案。翻建设计方案应当报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经依法批准后组织施工。
《草案》还建立一条绿色通道,确需对骑楼建筑进行翻建,但因产权不清无法以所有人身份申请翻建的,保护责任人可向鲤城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鲤城区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代为办理翻建手续,相关费用由房屋保护责任人承担。翻建后房屋产权归属不变,有关部门不再重新办理不动产权登记变更。据介绍,中山路骑楼仅25%是产权清晰的。
【倡议】
01、可成立中山路保护协调管理的机构
中山路骑楼的保护、修缮、改建、翻建,涉及规划、电力、消防等众多部门,鲤城区副区长张刺治建议,要成立一个中山路保护协调管理的机构,统筹中山路骑楼保护。
她还建议,对中山路沿街广告牌统一规范,店招、颜色、规格进行统一的指导,可以参考西街的模式。“中山南路的电动车店特别多,新车的电池都需要充电,电线就挂在墙上,这些线路很多都已老化,火灾隐患很大,很危险。”她建议,可增加对商业业态做一些引导,使得中山路的业态不危及骑楼保护。
鲤城文体新局的代表建议,可将中山路分段打造成步行街,减少车辆对骑楼的伤害,打造历史文化名街。
02、沿街绿化可低矮些好无障碍观赏立面
“站在中山路,从南到北望,看到的都是绿化树,看不到中山路骑楼的立面风貌。”鲤城区人大环城委主任说,骑楼沿街立面十分精美,但因为被茂盛、高大的绿化树遮挡,想要欣赏立面风貌的人,只能凑到楼下,小角度的观看到。
《草案》第十四条提出,市园林主管部门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不影响骑楼建筑安全及有利于骑楼建筑风貌展示和保护的原则,选择适宜泉州城市文化的植物类型。他建议,中山路沿街的绿化可以设计得低矮一些,让市民、游客可以无障碍观赏立面,并沿街引入一些体现古城文化的雕塑。
鲤城区执法局的参会代表,同样提出整改绿化树的看法,称沿街绿化树很多存在白蚂蚁害,台风天时很容易被吹到,威胁到骑楼房屋,建议种植不超过一层楼的绿植。
时间表
一部实体法,从起草到落地,需要数年时间。每份条例的草案均需经过三次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每次审议的间隔至少两个月,并需根据审议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三次审议结束后,最终的条例内容才报送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从提出立法计划,到如今的草案出炉、立法调研,已经历近两年时间。我们特地梳理了一份立法时间表,让读者看得更清晰。
2015年11月19日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50次主任会议,讨论了2016年立法计划,明确了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为4个预备项目之一
2016年4月29日
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就立法项目《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预备项目)向社会公众发放征求意见表
2016年11月
市城乡规划局已经完成了法规草案,并递交市政府,由市政府法制办审查
2017年8月21日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八次主任会议,会议讨论了市政府关于提请审议《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议案
(海都记者 刘燕婷 黄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