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道治理到产业升级,从矿山复绿到城乡融合,惠安县黄塘镇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惠安县黄塘镇以黄塘溪生态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统筹推进水系治理、产业振兴与人居环境提升,成功建成“山线”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塘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黄塘镇下茂村入选第一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黄塘溪田园入选福建省“美丽田园”典型案例。
一、以水作文章,重塑河清岸绿生态根基
黄塘镇聚焦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开展三大攻坚行动,筑牢流域生态屏障。一是实施河道焕新工程。完成主干流与支流清淤整治,建成3.2公里安全生态水系,配套防汛路与观测平台,实现水系连通与水质提升,黄塘溪小流域被认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和市级清新流域样板工程。二是推进矿山复绿行动。提前2个月完成234亩矿山区域修复,创新“边坡防护、综合治理、土地复垦”三级修复模式,累计撒播、喷播草籽7.3万㎡,移植苗木2.11万株,复绿土地2.7万㎡,绿植覆盖率超90%,重现绿水青山。三是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创新推行“河道物业化管护”,每年常态化投入40万元引入专业团队开展保洁、清障、修复“全科式”管护,同步打造下茂村河长制主题公园,组建72人的“河小禹”党员志愿队,形成“专业管护+全民共治”新格局。
二、以产谋发展,激活绿色经济增长引擎
依托生态修复,黄塘镇推动土地增值、文旅融合与商圈升级,实现生态有益、产业有力、群众有感。一是加快土地流转增值。建立跨域协同、生态补偿与多元共治机制,实施全省首个万亩耕地连片整治试点,引进盛丰农业公司流转3300亩土地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推行“两稻两菜”新型粮菜轮作,实现亩产3万元/年,带动农业产值2亿元,吸纳用工6万余人次。二是构建生态文旅廊道。推进路通、满山红生态修复项目二次提升,今年暑期,“我找到了泉州版阿勒泰”话题刷屏全网,满山红矿山绿草如茵的视频获百万点赞,周末客流量较以往增长3倍,成功将生态颜值转化为文旅价值。同步串联下茂榕树公园、聚龙欢乐岛、油菜花海等节点打造“都市田园+溪谷康养”生态廊道,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三是推动商圈能级跃升。打造“黄塘YES(夜)市+口袋公园+达溢商业综合体”融合体,年均带动夜经济及周边商圈消费超2000万元,为镇财政年增收30万元。引进奔驰4S总部项目,签约40余家品牌商户,结合黄塘溪省吟段整治建设45亩生态水利公园,打造生态、商业、汽车文化融合的“生态会客厅”。
泉州版“阿勒泰”(路通、满山红矿山生态修复项目)
三、以居焕新颜,绘就和美乡村幸福画卷
黄塘镇持续推进裸房整治、村容焕新和融资机制创新,实现人居环境“里子”“面子”双提升。一是实现裸房存量消减。完成惠黄路沿线、山线第一层面可视区域及路通、满山红矿山修复道路沿线63栋裸房整治,消减存量面积3.15万平方米。创新推行“建房审批承诺制+乡规民约约定+履约资金锁定”长效管控机制,严控新建裸房。二是焕新乡村整体颜值。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创建美丽庭院54户、微景观18处、乡村小公园7个、美丽田园4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6个。推进惠黄路两侧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面整治沿线杂草杂物、乱堆乱放、乱搭乱盖等问题,修复破损道路18条,绿化提升2.9万平方米,指导23家石雕企业规范石材摆放,打造“点线面结合”的景观节点。三是创新项目融资机制。面对资金需求量大、传统融资渠道受限等瓶颈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构建“政府投入+上级补助+国有企业+社会资本+债券融资”的多层次、立体化融资体系,有效汇聚各方资源,有效破解项目资金难题,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黄塘溪流域的蜕变,是黄塘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升级与机制创新“三轮驱动”,昔日矿区荒坡披上绿装,传统农田变身高效良田,溪流走廊成为村民朋友休闲好去处。一条兼具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黄塘溪畔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