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洋滞洪片区(丰泽段)启动征迁后,征迁党员干部职工全身心投入,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推动形成比学赶超氛围,征迁工作成效显著。其中,由东湖街道和区委党校、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区总工会等区直单位组成的民宅征迁二组更是佳报频传,截至11日,民宅征迁二组完成签约356宗,完成任务的91.28%,完成宗数在6个征迁组中排在第一位。
家住北峰街道霞美社区的刘先生是此次片区改造的征迁户,他家的房子是一栋300多平方米的两层建筑,曾分两个时间段建设。按照征迁补偿方案关于建设年限的认定,能补偿的面积与他的预想差距较大。
“他讲了几句话,泡了杯茶,就让我们走人。”在回忆起第一次做刘先生的动员工作时,民宅征迁二组第6动迁小组的工作人员这样讲述起当时见面的场景,他们坦言那时候已感受到做通该征迁户工作的难度。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动迁人员明白只要工作深入了、细致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有了。通过对征迁户和周边房屋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工作人员决定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推进征迁工作。一方面,勤走访、常走访,把政策解读清楚,并以刘先生亲属和周边邻居等与他相似例子为突破口,让他明白补偿方案不可突破,同时通过社区有威望的人员上门做思想工作,引导他通过征迁补偿解决经济困境,重新开启新的生活。慢慢的,他的诉求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为了打消刘先生的疑虑,动迁人员多次协调测量队对房子漏测、未测或有疑义的地方进行重新测量,精准地计算补偿金额,保障他应有的权益。最终,刘先生完成了协议签订。
“征迁工作要在坚守政策底线的基础上,做到既用心又灵活。你不用心,就没办法和群众拉近关系;不灵活,就没办法保障群众应有的权益。”在谈到近段时间来的征迁工作体会时,动迁第6小组的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征迁工作说白了就是群众工作、服务工作,在民宅征迁二组,由总工会、妇联、老干局等群团组织和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动迁第5小组生动地演绎了这句话。征迁过程中,他们发挥自身群团服务群众的优势,帮助多位征迁户争取到应有的权益。
11月1日启动征迁签约后,家住霞美社区的陈老太天天来到动迁第5小组的办公点,反映她和已过世丈夫建设的老厝产权在已过世儿子的名下,她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在多次沟通和对案例进行分析后,动迁人员明白,只有坚守住保障陈老太应有权益的这条底线,该宗征迁才有可能签订协议。“不管争议双方如何气势汹汹,我们都热情接待双方,用心做好服务工作。”来自妇联、老干局的女同志负责做陈老太的解释工作,并帮助她引入妇女法律援助,来自总工会的男同志负责做好陈老太儿子家属的工作,引导双方通过法律途径理清家庭内在关系。最终,关系理清了,征迁的纠纷也就平息了,陈老太应有的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
同样家住霞美社区的高女士也向动迁人员反映,她和丈夫关系名存实亡,受家庭关系影响,担心她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了解到该情况后,动迁人员通过引入妇女援助律师,帮助她争取应有权益;协议签订后,动迁人员还积极协调拆迁公司,为高女士母女争取了相对宽裕的时间,让她们得以找到安身之所。
“群众的诉求就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正是这种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的工作态度,动迁工作才能得到众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不少完成签约的征迁群众夸赞动迁人员素质高,感激他们帮助自己解决了不少难题。除了做好群众工作,坚守原则、工作扎实的作风也是该组动迁人员做好征迁工作的有力保证,截至10日,动迁第5小组办结的29份协议全部通过送审,征迁工作完成质量高。
在动迁第12小组办公点,东湖街道班子领导与该组动迁组人员正在对案例进行逐宗研究。大家你一语我一言,围绕问题症结分析探讨破解的办法,并形成共同意见。该场景正是东湖街道实行以老带新、快速推动征迁举措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10月15日西华洋滞洪片区启动征迁后,东湖街道早启动、早着手、早部署,于16日完成全员进驻指挥部,迅速打开征迁工作局面。该街道通过实行班子成员挂钩各小组、以老带新、实行激励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把责任压到各组各人,充分激活各动迁人员的“战斗力”;坚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立足部分抽调工作人员没有参加过征迁的情形,以会代训,通过组织2次大型的培训会、3次交流会,就征迁方案、实施细则、工作磨合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动迁人员提升做好征迁工作的“功底”;坚持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为被征迁户算明白张、算细账,替群众权衡利弊做分析,尽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征迁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该组征迁任务剩余不到10%,进入了攻坚扫尾阶段。“越是临近项目扫尾,越要坚持标准、坚持原则,一把尺子量到底;我们各个组、各个责任人也将对照自己的工作目标、任务,按照责任分工,坚持一抓到底,确保高质量的完成此次征迁工作任务。”对于做好后续征迁工作,东湖街道党工委书记杜谋宗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