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安市罗江街道罗江村农民工公寓,郭思杰已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处成朋友,邻里有需要,他随叫随到。
“罗江村教育配套齐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为了孩子读书,郭思杰从其他乡镇搬到罗江街道,在附近工厂找到了工作,但租房问题一直困扰着他。
针对外来务工群体租房问题,罗江村在2021年建成农民工公寓,一方面解决务工人员住宿问题,一方面为村集体找到增收渠道。“农民工公寓一期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0万元收入,二期正在加紧装修,预计每年增收15万元……”扎在现场紧盯进度的村党支部书记罗长平,掰着指头算村里的增收账。
村集体增收有道,背后是城乡融合释放的红利。三组数据,见证福安城乡融合发展稳健步伐:从2021年至2024年,城镇化率从66.2%增长至68.9%、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6缩小至1.83、人均消费支出比从1.70缩小至1.65。
日前,记者走进福安,从交通建设、产业带动、资源下沉三个维度,看当地城乡融合之路。
交通先行,要素流动顺畅
平整的沥青公路,串联起下白石镇南浦村至塘楼下村之间的20个村,让沿线渔村生产运输和群众出行成通途。
“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时常积水,海鲜拉去城区卖,路上颠簸一个半小时,影响口感。”下白石镇渔江村村民张妙团说。福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养护职工王净深有同感:“过去这条路时常修修补补,路面清扫难度大。”
24公里路如何铺就沿线2.3万名群众出行新坦途?今年,福安投入4200多万元,增加路面结构层、提高路面标高、增设排水设施,昔日“次差路”蜕变为“优等路”。“现在40分钟就能到城区,海产品鲜度好,价格自然高。”张妙团说。
“嗒嗒嗒……”清晨5点多,坂中畲族乡廉岭村种植户吴玉松新鲜采摘的八角丝瓜搭乘山地“轻轨”,从半山腰的丝瓜棚运到村道旁,随后装上皮卡车出村进城。“沿福穆公路,10来分钟就能到城区,新鲜、卖相好,不愁销路。”吴玉松笑意盈盈。
坐落于仙岫山南麓的廉岭村,与福安城区直线距离仅3公里。但就是这3公里,遭遇大山重重阻挠,发展的“春风”吹不进来。“过去村里农产品拿到城区卖,村民肩挑手扛、翻山越岭,真不容易。”廉岭村党支部书记钟伏谢说。
随着福穆公路落地,廉岭村发展密码被激活。“靠山吃山,山上种了50多亩畲药,山坡上有100来亩八角丝瓜,田里还养了2000多只鹅……”钟伏谢信心满满。
公路连接的是城与村,打通的是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作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福安农村公路里程超1700公里,所有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自然村道路实现全面硬化。
借力“外通内联、畅村入组”的城乡路网,福安构建“一点多用、一网多用、功能集约、便利高效”的农村运输服务发展新模式。当地每天有206辆融合车穿梭在78条融合线路上,连接起16个镇级客货邮融合服务站和222个村级客货邮融合(智能快递)服务点,畅通群众出行、物流配送、邮政寄递之路。
以产带村,发展活力奔涌
傍晚6点,灯光亮起,湾坞镇半屿村的烟火气逐渐升腾。500米长的路,300多家商铺林立,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工人聚集在这里。
“这十里八乡,数我们村最热闹了。”望着往来的人流和车流,60岁的潘孝章感慨地说,“过去村子可不长这样。”
半屿村位于湾坞镇南部,村民仍以传统农业种植和讨小海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不少人外出务工。
转变发生在2008年。那年青拓集团落子湾坞半岛,随之而来的是数十家上下游企业集聚、数以千计的外来工人涌入。员工进来要吃、住,而半屿村地势平坦开阔,毗邻企业。潘孝章将自家房子装修出租,每年带来四五万元收入,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开起餐馆、超市等,承接周边企业数万名员工的消费需求。
“村里常住人口1万多人,其中90%是附近企业员工,村里300多个年轻人在附近企业上班。”跟随半屿村驻村第一书记罗强的脚步,记者走进一家食杂店。
“村里人多,我们的生意也红火。”村民陈巧芳一边整理货架上的商品一边说。5年前,外嫁的她回村开起食杂店,每月收入近2万元。
“今年我们还要进行道路拓宽、白改黑等基础设施完善,同时增设一些口袋公园等配套设施,那时候的半屿村应该更有模样了。”罗强充满期待。
在福安,除了百花齐放的工业格局,还有独具特色的农业,不少村子从广阔山海间寻得突破。
“刺葡萄、刺葡萄,先尝后买,欢迎采摘。”眼下,藏在穆云畲族乡溪塔村的“中国最美葡萄沟”迎来一拨又一拨游客。葱郁的刺葡萄枝叶将绵延六七公里的溪流掩盖得严实,村民采摘葡萄、游客沿溪戏水,好不热闹。
溪塔村缘何出圈?
“过去,村民房前屋后零零散散都有种植刺葡萄。”溪塔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兰伏助指着连片刺葡萄说,村里推动其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如今刺葡萄种植面积达1300多亩,预计今年鲜果量2000多吨,产值约1600万元。
有了产业支撑,溪塔村将目光投向了旅游。漫步溪塔村,处处流淌着畲韵,房屋外墙绘着凤凰,民俗展示馆展陈着精美的畲族服饰、银器。
在沐村民宿内,畲族传统蓝染工艺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体验。“来到惬意的乡村,是许多年轻人解压的方式之一。”沐村民宿主理人鲍克霞告诉记者,溪塔交通便捷,畲族气息浓厚,还可以自助采摘刺葡萄,给村里带来很多客流,每年夏季,民宿爆满。
产业发展了,配套齐全了,乡村农文旅日渐红火。毗邻溪塔村的虎头村,水蜜桃年产值超2400万元,围绕“桃”做文章,当地举办畲乡桃花节、水蜜桃采摘节等活动,年吸引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超300万元。
资源下沉,家门口上好学
“刚刚这只‘小虫子’的回答和答案很近了,还有哪只‘小虫子’愿意再来试试?”湾坞中心小学三年级(1)班,老师刘海英正给学生上《我是一只小虫子》语文课。“小虫子”的称谓让学生有了代入感,踊跃举手抢答。
活跃的课堂离不开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的帮扶。2022年,在福安市教育局牵线下,两校结对。富阳校区骨干教师下沉到湾坞中心小学,通过一次次座谈、听课,他们发现不少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对知识吸收率不高。“许多教师教学思路打不开,备课容易跟着网上教案走,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激发。”福安市实验小学富阳校区副校长缪晓红说。
回忆起《我是一只小虫子》的备课场景,刘海英记忆犹新。彼时她报名参加福安优质课评比,但囿于课堂框架逻辑不清晰、环节衔接生硬等问题,一度没了信心。
“要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教学语言,生动易懂的表达,学生才更容易吸收知识。”缪晓红带着刘海英重构课堂框架,梳理教学逻辑,逐一优化备课内容。在缪晓红的指导下,《我是一只小虫子》获福安市优质课三等奖。
“牵手”两年多来,福安实验小学富阳校区教师以送教送培、同课异构融合教研等方式,为湾坞中心小学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福安注重教师资源的“软联通”,通过探索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破解原有“城区挤、乡村弱”的问题。此外,在硬件上的“大手笔”投入,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夯实基础。
在穆阳镇,总投资3.8亿元的福安职业技术学校穆阳校区建筑主体初具规模,室内装修、水电安装有序进行。项目建成后将新增2000个学位,进一步助力福安西部地区技术人才培育、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在湾坞镇,总投资3.2亿元的福安一中滨海校区正紧锣密鼓建设中,预计12月竣工交付。新校区的落地,将完善湾坞半岛不锈钢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教育配套体系,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城区优质教育资源。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组数据可见福安力度:2025年,福安计划实施教育补短板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16.58亿元。(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