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漳州市石亭中心小学第四届秋季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高跷社团的学员们着传统花木兰服饰踩着高跷惊艳亮相。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小队员们娴熟地完成行走、转身、队形变换等动作,将百年非遗技艺与校园活力完美融合,用一场精彩表演赢得了全校师生的阵阵掌声。

高跷社团为全校师生表演(石亭中心小学 罗薇 摄影)
石亭塘边高跷作为传承了两百余年的民间艺术,融合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被誉为“空中戏院”,2008年被列入芗城区非遗名录,2025年成功入选市级非遗项目。一年前,石亭中心小学正式开设高跷社团,将这一“足尖上的非遗”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首期便吸引十余名学生踊跃报名,开启了非遗传承的校园新篇。

高跷社团作为校运会开幕式压轴出场(石亭中心小学 罗薇 摄影)
一年来,社团以“师授徒”的传统模式为基础,专业教练从绑跷、站立等基础动作入手,手把手指导学员,确保训练安全与效果并重。学员们从最初扶栏试探、小心翼翼,到如今能独立踩跷完成成套动作,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锤炼了意志、强健了体魄。随着塘边少儿高跷队的不断走红,校园里学习高跷的热潮持续升温,越来越多孩子主动加入传承队伍,让非遗种子在校园落地生根。
传承成效不止于校园。社团学员们积极走出课堂,参与各类文旅展演活动,先后亮相漳州古城、林语堂文化园等场所的巡游踩街,小队员们身着花木兰或是小哪吒的演出服饰,成为非遗传播的鲜活名片。更值得骄傲的是,今年来石亭塘边少儿高跷队三次荣登央视舞台,让百年非遗火遍大江南北。
此次运动会开幕式的表演,既是社团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校园非遗传承的新起点。未来,石亭街道将持续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成果展演等多元形式,让更多孩子感受塘边高跷乃至未来更多来自石亭的非遗魅力,让非遗文化瑰宝在校园中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通讯员:石亭街道/陈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