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24日讯(通讯员 郑如桥 闽南网记者 柯嘉进 文/图)为拓宽三中学子科学视野,激发其对前沿科技的探索热情,10月22日下午,漳州市第三中学博学讲坛开展“走近大师”系列活动第五场,特邀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沈桂平教授,为三中学子带来关于核磁共振的专题科普讲座。本次讲座以严谨的科学体系为支撑,搭配生动形象的讲解方式,让同学们沉浸式领略了前沿科技的魅力。

沈桂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现已被聘为漳州三中科技副校长。主要从事核磁共振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主持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厦门大学教学特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讲座中,沈教授从核磁共振的发展脉络切入,追溯了这一技术从1924年泡利预言理论的雏形,到1973年第一幅磁共振图像成功诞生的关键演进历程,详解了这一领域六次斩获诺贝尔奖的辉煌成就,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基础科学研究的持久价值与深远意义。

在核心原理讲解环节,沈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了原子核自旋、磁场作用、射频脉冲激发等专业概念,清晰呈现了磁共振信号产生、弛豫过程与图像重建的完整逻辑,使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知识。通过对比不同人体组织的磁共振特性,同学们不仅理解了磁共振技术实现人体结构高分辨率成像的核心机制,更明确了其为疾病精准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价值。
整场讲座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沈教授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生动的表达风格,将复杂的科技知识讲解得条理清晰、通俗易懂,引导同学们真切感受科技进步对医疗健康事业的推动作用。现场同学们专注聆听、积极思考,互动问答环节氛围热烈。

此次讲座不仅让三中学子系统了解了核磁共振技术的相关知识,更有效培养了大家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漳州市第三中学将持续搭建优质科普平台,邀请学界专家开展各类主题讲座,助力三中学子不断拓宽认知边界、涵养科学素养,勇攀科学高峰,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