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0月9日讯(通讯员 陈秋燕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近日,“国宝归来——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在漳州博物馆举行,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盛事,更是厚重历史的回响。闽南师范大学学子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志愿服务将民族复兴的历程转化为生动解说,让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爱国情怀从认知到认同的升华。
行于微处:精研传承之道
当聚光灯照亮展柜中的国宝,观众为之惊叹时,很少有人知道,一场成功的展览背后,凝结着多少“微处”的功力。在学校系统部署下,外国语学院师生早在展览前就开启了文化传承的“备战”。他们的战场,不在展厅,而在图书馆、翻译室和培训课堂。
“兽首的流散与回归历程涉及大量专业术语,我们必须确保翻译既准确又体现文化内涵,”翻译组师生介绍。他们反复推敲,将上万字资料精准转化为中英双语解说词,这不仅是语言能力的淬炼,更是对文化遗产传承的深度解读。
从八十多页专业资料的学习消化,到一轮轮模拟讲解考核,学校通过系统培训确保每一位志愿者都能成为国宝最专业、最温情的“文化使者”。这段经历让学子们深刻体会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需要将专业所学化为守护文明的实际行动。
言承天下:传播文明之光
展厅内,志愿者用中英文进行专业讲解,并能根据观众需求调整内容。面对外国游客,同学们不仅注重文物历史价值的阐释,更着重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民族智慧。“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一位志愿者深有感触地说。
在引导服务中,志愿者们用真诚温暖每一位观众。他们耐心指路、细心提醒,用微笑服务营造温馨的观展氛围,成为展览中流动的“文化名片”。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严肃的历史展览充满了人文温度,彰显了中华文明包容开放的特质。
心系华夏:坚守文化根脉
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子们将专业能力转化为传播中华文明的桥梁。在讲解中深化文化认同,在服务中坚定文化自信,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与担当。
“文物回归背后是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复兴。”一位志愿者感慨。这种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强化了学生“守护文化根脉、传承中华文脉”的信念,激励他们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发展。
此次活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界限,以实践打通历史教育、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最后一公里”。同学们不仅展现出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传播能力,更体现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民族观,用行动证明外语专业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在“国宝归来”的展厅里,“青春绿”邂逅“志愿红”。闽南师范大学学子用闪耀的身姿彰显责任担当,用坚定的行动书写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