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9月26日讯(通讯员 陈蕾 黄建和 闽南网记者 柯嘉进 文/图)秋日清晨,初升的阳光洒在华安县沙建镇新修的沥青路面上,官古村新建的农贸市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们正将刚采摘的蜜柚、红辣椒和麻竹笋装车发货,这条连接村庄与外界的新路,让新鲜的农产品能在最短时间内运往县城市场。
“记得五十多年前刚搬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坡野岭。”今年70多岁的汰内村移民郑进清望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1972年,为支援山美水库建设,泉州市南安县九都镇1011名群众毅然告别故土,迁往华安县安置。郑进清就是这支移民大军中的一员,他清楚地记得,“当初分到的田地都很贫瘠,收成不好,常常要靠政府救济。”
转机出现在2006年。随着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华安县积极探索“资金直补到人、项目扶持到村”的双轨机制。县库区移民工作负责人黄才坤介绍,这一政策设计既保障了移民的基本生活,又着力改善发展条件,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结合。特别是移民创业园的建设,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截至目前已产生租金收益约1991万元,其中约432万元直接用于助学、助医和村集体分红。
在官古村,近五年华安县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约1654万元,实施了6个重点项目。新建的3500米生产道路和29500平方米沥青路面,让这个过去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焕发新生。
“以前下雨时根本没法走,泥土路变得泥泞不堪,车辆进不来,种的柚子没法及时采摘运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卖不上好价钱。”官古村村民张全国指着新硬化的道路说,“现在好了,货车直接开到地头,早上采摘的农产品,下午就能交到收购商手里运出去。”
毗邻的汰内村同样迎来巨变。五年间约2140万元的移民资金投入,在这里实施了14个重点项目。1.5公里新沥青主干道的修建,100盏路灯的安装,1650米排水渠的建设,彻底改变了村庄的面貌。“现在晚上出门再也不用摸黑了,孩子们晚自习回家也安全多了。”村民王大叔说。
更令人欣慰的是,一座新建的小型自来水厂已经建成,即将投入使用,未来将为四个移民村的日常生活提供水量与水压更加稳定、水质更有保障的清洁水源。“一想到很快一拧开水龙头,水流就能更稳定、更清澈,心里就特别踏实。”正在洗菜的村民李大姐笑着说,眼中充满期待。
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移民村更加注重教育和产业发展。村民们自发组织奖学基金,专门奖励考上本科的孩子们。“今年村里有十六七个孩子考上本科,其中将近一半都是我们移民的后代。”移民代表郑宗宝欣慰地说。
“每人每年600元的直补资金,20年不变的政策让我们吃了定心丸。”郑进清表示,“这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政府的关心和温暖。”据统计,这项直补政策实施以来,已累计发放资金超过3000万元。
傍晚时分,汰内村公园里渐渐热闹起来。老人们三三两两在园中散步聊天,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嬉戏,几位阿姨随着音乐跳起了广场舞。“现在的生活和城里没什么两样。”正在散步的移民纪玉含笑着说,“以前哪能想到,我们移民村也能有这么好的公园,这么漂亮的环境。”
华安县库区移民工作负责人黄才坤表示,今后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在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推动移民村实现从“安居”到“乐业”的跨越。如今,移民村的路灯次第亮起,宛如一串串明珠,照亮着村民回家的路。
从搬迁初期的艰辛,到如今的安居乐业,这条曾经泥泞不堪的村道,如今已变成宽阔平坦的沥青路,不仅连接着村庄与外界,更连接着移民的过去与未来,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移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