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华安县委书记廖海军接待群众来访,面对面倾听民声、现场解决难题,并对社会稳定与社会治理工作进行调研。廖海军强调,社会稳定是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以安定之基,才能兴山水旅居之城,要在创新社会治理的保驾护航下,以高水平社会治理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线、激活生态优势,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最终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华安是一座年轻有活力、民风淳朴友善的幸福小城,是一个“没有被过度商业化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华安作为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份,拥有29个少数民族,寄寓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华平安的共同心愿。因此,抓好华安的社会稳定工作是县情所需,其核心远不止于传统的治安维护,更是一场关于守护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主动谋划,通过制度化的温情和前瞻性的治理,将珍贵的“幸福小城气质”固化为华安名片。
廖海军指出,要使人民幸福、社会稳定成为华安的一张名片。社会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与底线,社会治理重在日常、贵在长效。对华安而言,优异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基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根本保障,社会稳定不容有丝毫松懈。社会治理应成为倾听民声、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前沿阵地,深度融入基层,成为传递党委政府关怀与温暖、服务群众、疏导情绪、增强社会韧性的重要力量。要让和谐稳定的“软环境”转化为吸引年轻人、汇聚大资源、激发大创新的“硬实力”,让平安、信任、淳朴、幸福成为华安最核心的竞争力。
廖海军强调,要让优良传统在社会治理中焕发蓬勃生机。要灵活运用毛主席亲笔批示的四对比五算账光辉按语精神,善于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群众关心的话题,用群众信得过的典型, 解答群众的疑惑,让政策解读更通俗易懂、民生诉求更精准传达,通过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形成一类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可推广的“华安典型”。要深刻理解“城村融合”的时代要求,善用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概括的华安精神引导、教育、感化群众,做到经济发展到哪里,社会治理就护航到哪里,实现发展推进与社会治理同步。
廖海军强调,要把改革创新融入到社会治理中。社会工作需进一步解放思想、革新观念,深度融入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社会治理要有温度。社会治理的过程应成为展示城市风貌、打造旅游体验新亮点的过程,让游客既能领略华安自然山水之美,也能深度感受北溪华安的人文底蕴,使社会治理能力转化为真实可感的旅游吸引力。社会治理要有新度。要有创新思维,把“社会工作+”融入到华安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中,使党的政治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华安发展的强大效能。社会治理要有热度。各级各部门要转变观念,坚持“大兵团作战”思维,强化多部门协同,形成全员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改变工作状态,发扬华安精神,主动参与,激发干部活力,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为华安的社会治理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县领导赖武平、何素平、宋秋明、纪曙宏、徐飞、简伟翔等参加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