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乌山,巍峨耸立,风景旖旎。这里是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是闽南革命的摇篮,险峻峰峦间遍布战斗英雄的足迹。翻开历史画卷,红色乌山在其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日,我们纪念先辈,传承红色乌山魂,为开创更为富美的新云霄汲取更大力量。
云霄党员领导干部在闽南游击队之家重温入党誓词。
乌山腹地红旗展
1932年4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攻克漳州,为闽南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同年5月,在中央红军带动下,中共漳州中心县委、闽南革命委员会和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成立。1933年,红三团分三路跳出外线作战,到闽南各地活动。
1935年秋,红三团六连指导员卢胜率部来到乌山,奉命开辟乌山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红三团卢胜的部队和潮澄饶红军、饶和埔诏游击队在云霄常山月眉池村胜利会师,迅速开辟了以云霄水晶坪、半岭,诏安北蔗、公田为中心的纵横百余里的乌山革命根据地。1938年1月,200多名饱经磨难的乌山游击健儿被编入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卢胜的带领下,奔赴苏皖抗日前线,汇入抗日战争的洪流之中。“抗战岁月艰苦卓绝,云霄虽非抗日前线,但国难当头,云霄人民尤其是乌山人民,踊跃报名参军,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前线,喋血沙场、奋勇杀敌,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步入新时代,云霄干部群众始终铭记历史,传承英烈遗志,赓续红色基因,为谱写富美新云霄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不懈奋斗。”云霄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党史顾问方志南这样说道。80年光阴流转,硝烟散尽,但红色“乌山魂”早已融入云霄城市血脉,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的精神源泉。
乌山文旅引客来
访红色热土,聆听历史的回响;攀隽秀乌山,触摸山河脉动。乌山,这座见证了无数英勇斗争的山峰,不仅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更因那段峥嵘历史而令人敬仰。
近年来,云霄县始终高度重视乌山景区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用于乌山道路拓宽改造、登山基础设施建设、闽南乌山老游击队员之家修缮、旅游服务设施提升以及沿途生态旅游景点打造等,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尤其是去年以来,和平乡主动作为、积极谋划,实施计划总投资1200万元的红色乌山景区建设工程,通过新建一批旅游打卡点,推出更具引流的景区表达形式和更具体验性的场景教育形式,把红色乌山打造成为更具吸引力、传播力和新时代性的红色教育景区。
在做好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改造提升的同时,和平乡立足北部生态涵养片功能定位,以申报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为契机,全域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挖掘整合本土红色故事、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资源,采用“党建+生态乡村游”发展模式,重点培育打造内洞、棪树等一批样板示范村,并加速推进年度计划总投资2160万元的16个乡村振兴项目,加快推动“串点连线成片”线路建设,全力擦亮生态旅游名片。据不完全统计,和平乡去年累计接待游客96.9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600万元。
此外,云霄县还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全国美丽公路X522建火线,让这条连通县域西部与诏安及粤东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巧妙串联起乌山红色旅游、乡村生态游与现代农业特色观光,让越来越多人循着宽阔大道走进深山,探寻红色足迹、领略乌山之美。如今,X522建火线沿线共设有公路驿站及3处休息区、6处观景平台、12间民宿和1座观光廊桥和一条长达6.5公里的木栈漫道,成为助力云霄“土特产”出山的“快车道”、带动老区全面振兴的“金纽带”。
云霄干部续薪火
巍巍乌山见证今昔沧桑,苍石林海浸润红色血脉。新时代昂首阔步再出发,乌山脚下的和平乡党员干部们围绕县委中心工作,认真践行“四下基层、五记五答”工作制度,创新开展“和万家、平万难、村村办实事”活动,解读浸透历史温度的“红色密码”,续写爱民为民的“初心答卷”。
和万家,踏峥嵘路,传薪火情。和平乡传承乌山红色基因,发扬革命年代“一根扁担挑粮问苦”的作风,兴起“和万家”大走访。广大党员干部身带“随访笔记”,脚踩红军路、本记百家难,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小板凳会议等形式收集民生“微心愿”,用心用情办好群众“急难愁盼”事。至目前,全乡共梳理出9张民生清单、196个民生难题,并对症下药、精准谋划,累计策划生成计划总投资3197万元的55个村级实事项目,切实将“脚底沾泥”的调研成果转化为“为民谋福”的实绩实效,让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清单”。
平万难,秉初心炬,耀时代途。面对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硬骨头”,和平乡坚持向乌山革命英雄事迹借智慧、找解法,持续强化“平万难”攻坚力度。为推动枇杷产业转型升级,和平乡依托省级枇杷科技小院深化产学研融合,并借助电商直播促“金丸子”线上热销;为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和平乡组建党员志愿队结对孤寡老人,整合红色资源建设长者食堂,以热汤热饭托起孤老幸福;为繁荣革命老区村文旅产业,和平乡大力推进乌山红色景区改造提升项目(二期)建设,串联棪树枇杷园、内洞溪涧瀑布、中共闽南地委旧址,联动千亩枇杷园、内洞水系美景开发红色研学路线,使旧址保护与乡村旅游共融,让文化血脉化作富民动能。
村村办实事,染青山色,践初心红。和平乡以“村村有担当、事事惠民生”的担当,将“办实事”的实践步伐刻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回望红军革命来时路,沿途千亩枇杷园已缀满“科技助农”的硕果,电商订单如春潮翻涌,直播间里的“枇杷姐姐”将山间鲜果送往全国各地,2500余户果农从“靠天吃饭”转向“凭技增收”。走进上坂村长者食堂,炊烟与革命歌谣一同升腾,村内60余名孤寡老人惠享营养午餐,眼角的皱纹绽成了幸福的花。沿着乌山革命纪念馆的足迹,昔日的红军联络点变身文农旅综合体,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流纷至沓来。(记者 洪婷婷 通讯员 郭扬 林酽 吴美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