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九龙江出海口的龙海,东临厦门,东南面海,九龙江穿境而过,承西溪、纳北溪、引南溪,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月港,书写了海上贸易的传奇。“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这句俗语道出了月港“海舶鳞集、贾肆星列”的盛景。
九龙江晨曦-胡智勤 摄
7月28日,龙海区召开月港“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班工作会,区委书记叶毓明确提出:“要抢抓机遇,立足历史方位,主动对接国家海丝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保护规划、积极对标世界闽南文化中心,强化月港在海丝文化带中的枢纽地位,充分挖掘、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价值,让月港在新时代重焕光彩。”这一部署,既是对月港辉煌历史的回望,更揭开了龙海以月港为脉赓续发展新篇的序幕。
崛起于古海澄
月港引领全球化浪潮
石码后港古街 胡智勤 摄
7月19日,记者漫步在龙海区海澄镇豆巷村月港古镇,街巷古色古香,曾经的繁华景象跃然眼前。
在豆巷村旁不足1公里的江岸上,溪尾、阿哥伯、店仔尾、容川、中股、路头尾、饷馆等7座古码头顺沿九龙江依次排开,虽然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这些古老的建筑,但仍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商船往来、货物装卸的繁忙景象。
64岁的蔡长顺老人就生活在豆巷村,他“满肚子”都是月港故事。据他回忆,过去码头卸货、坊巷售货,一间间坊肆都采取“前店后仓”的格局。“当时,这条古街有商行数十家,售卖食品、手工制品,更有香料和奢侈品。”商铺的门面都是木板窗户,一拉开便可做生意。
海商每次出海前,都会到庙里祈求庇护,平安上岸的第一件事也是答谢神灵。“每个码头都有一条街巷通往镇区,巷子里都会‘驻守’不同的宫庙,各类保护神分别‘进驻’护佑平安,这也可以看出当年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场景。”月港古镇历史风貌区讲解员蔡秋萍告诉记者,这些小小的宫庙是当年月港繁荣的见证者,承载着海商的希望与信仰。近年来,随着月港古镇和海丝文化热潮的推动,越来越多人前来探访月港旧址这一“海丝”秘境,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六七拨客人。
龙海,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宛如一颗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的形成,与海澄县、龙溪县的历史紧密相连,而月港的兴盛,则是这条历史脉络中最为璀璨的篇章。
据乾隆《海澄县志》载:“澄在郡东南五十里,本龙溪八九都地,旧名月港,唐宋以来,为海滨一大聚落。”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月港的走私贸易活动频繁,当地豪民借此获得巨额利益,但也诱发了海盗倭乱,致使民不聊生。于是,当地官员向朝廷申请设立县治,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获得批准,“割龙溪一都至九都,及二十八都之五图,并漳浦二十三都之九图”设立海澄县,取“海疆澄静”之意,县治便在月港(今海澄镇)。
“月港原本只是九龙江边的小渔村,因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地理位置安全便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龙海区政协秘书长林雅红介绍说。明代,在“海禁”政策的大背景下,民间出海贸易的需求却日益增长,月港逐渐成为违禁的走私贸易港口。随着“开海”与“禁海”两股势力的博弈,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在月港开放“洋市”,月港从违禁的走私贸易港口转变为合法的民间私商海外贸易港。这一转变,让月港一跃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动脉,开启了它的辉煌篇章。
“在繁盛时期,月港拥有18条航线,通往东亚、东南亚、西亚、拉美、欧洲等47个国家与地区。”龙海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江智猛说。当时,从月港出发的商船,满载着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驶向世界各地,换回数之不尽的白银,因此月港也有“天子南库”的美誉。
伴随海外贸易的兴盛,平和南胜窑、华安东溪窑等漳州窑外销瓷顺着月港走向世界。番薯、马铃薯、花生、番茄、菠萝、番石榴等海外农作物也经月港上岸,传入中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农业发展。
月港的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城镇的发展。海澄县因月港而成为中国商品输出的枢纽,当地百姓纷纷投身于海外贸易,“下西洋”“下南洋”,推动中外商品贸易、生产技术和文化习俗交流。在月港的带动下,周边的城镇如石码镇等也逐渐繁荣起来。石码镇从唐朝开始便已存在,明清时期成为龙溪地区物资的集散地,与泉州的石狮、莆田的涵江并列为福建三大名镇。
传承月港文脉
做好保护发展大文章
月港海丝馆 (资料图片)
踩在月港古镇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见时光的回响——这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青石,藏着明清商船的号子;街边老房子的木雕里,嵌着闽南工匠的巧思;墙角斑驳的石雕上,仍能读出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密码。
然而,现代化的浪潮冲击着古老的遗迹,部分古建筑因年代久远而受损,一些珍贵的文化记忆也在逐渐消逝。为了传承月港文脉,龙海人积极行动起来,在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走进龙海区博物馆储藏室,记者看到新近发掘的成排古瓷器陈列其中。“这是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对古月港一处遗址进行保护性挖掘而得来的,目前已经发现了几十个明清时期的瓷器残片。”龙海区博物馆馆长李良庆表示,随着月港海丝文化考古调查工作的全面展开,考古队员正用小刷子一点点“唤醒”地下的秘密,为月港的绚烂历史提供更翔实的佐证,也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依据。
保护是传承的前提。2004年,月港遗址就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得到明确划定,新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审批。区文旅局每年召开文保单位安全会议,定期开展安全巡查,为月港遗址的安全保驾护航。龙海区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积极配合开展“海丝”文物专项考察,加大文物认定、本体保护修缮力度,对月港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
为了做好保护传承,龙海月港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专班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月港海丝文化研究会等单位高位对接中国航海学会、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等,已举办3场学术研讨会。其中,由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区委宣传部和区文旅局共同主办的“漳州月港与航海文明专题现场会”云集了国内40多名专家、学者,通过实地考察、主旨演讲、分组交流研讨等方式,共同探寻月港的历史变迁,深挖海洋文化内涵,展现月港的历史魅力和独特价值。
在这场守护行动中,各级政协委员的身影格外亮眼。龙海区政协文史员洪达勇的书房里,摊开着乾隆版《海澄县志》的校注手稿。“这些史料就像散落的拼图,我们得一块块拼起来,才能让月港的故事站得住脚。”他指着手稿上的朱笔批注说。“从1988年至今,龙海历届政协组织编撰的《月港研究文集》《明代闽南大都会小苏杭海澄月港》等18部月港研究专著,正是这样一块块重要的拼图。”区政协文史委主任潘国全补充介绍道。
为丰富市民和游客的参观体验,2017年起,龙海区对后港街区进行开发利用。街内建有锦江书院、石码戏馆、闽南文化会馆、龙海名人馆等地方艺术展示馆,并导入夜景、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宿等要素,重现了“老石码、古月港,最闽南、古早味”的人文景象。
后港非遗露天市集 (资料图片)
“去年国庆,单是这间‘港务司’主题咖啡馆就接待了3万名游客。”后港古街运营方负责人郑晓东指着吧台后的老船木装饰,“我们保留了原建筑的骑楼结构,把明代市舶司的文书做成菜单封面,年轻人反而觉得新鲜。”这种“修旧如旧+功能再造”的模式,让沉寂多年的古街重新响起了熙攘人声。
去年底,在修缮月港古街的基础上,龙海区利用现有的月港船厂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月港海丝馆。新馆以“月是海上明”为主题,共设置7个展示区域。“以时间轴线逐步展开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通过樯桅、帆影、南洋风物、古董瓷器、丝绸绢帛等元素,再现月港的海上贸易史。”龙海区文旅局局长谢爱玉表示,月港是龙海能与世界对话的一张名片,未来要植入文化元素,做活古街古镇古港文化,以旅彰文、文旅融合、以文铸魂,吸引人流。今年上半年,龙海全区共接待旅游人数321.12万人次、旅游收入32.47亿元。
重振月港雄风
龙海向海图强谋复兴
从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到如今“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龙海区循着海洋的脉络,以健康食品、船舶制造、LNG新能源等临海产业为桨,在新时代海丝浪潮中破浪前行。
7月16日,第六届中国漳州(龙海)食品博览会正式启幕。四海商贾踏浪而来,万国风味汇聚于此。“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漳州”“零食的尽头是龙海”这两句广告语的含金量在继续提升。
“锁鲜技术是食品业的‘芯片’。”然利集团董事长蔡井辉指尖划过面包包装上的微孔,眼中闪烁着自豪。这个耗资千万元研发的技术,让面包保质期从6天延长至6个月,稳稳叩开了欧美市场的大门。1975年出生的蔡井辉,从海新集团老总的司机、生产线工人到市场业务员,再到2003年创办工厂、2008年组建然利食品,如今企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出口额突破2亿元,产品远销欧美、澳大利亚及东南亚,今年产销两旺,全年可望增长50%。
在龙海,像然利这样的食品企业并非个例。从海新、新星等老牌企业到卡尔顿、图牛等新锐力量,全区年食品产值超500亿元,焙烤、水产、罐头等产品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让龙海坐稳“中国休闲食品名城”的宝座。
“从‘代工接单’到‘自主研发’,从内销向内外销并举,我们正撕掉低端标签。”龙海区工信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有15款“龙海造”超级单品畅销全国,2024年以龙海为主力的漳州食品出口值达292.9亿元,蝉联全国榜首。
更令人瞩目的是,借助中菲“两国双园”项目东风,龙海与菲律宾拉普拉普市结为友好城市,侨胞网络成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的桥梁。好运来食品的蔡腾跃便是受益者,这位1977年出生的企业家,2004年创办企业后主攻东南亚市场。“今年5月去泰国、7月去马来西亚、11月去越南,带着产品跑展会。当地华人一听我们是月港来的,都格外热心,毕竟几百年前祖辈就从这里下南洋。”如今,好运来的产品已覆盖泰国、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蔡腾跃还筹划建设海外仓,“与其在国内卷,不如到国外‘抢’市场!”
龙海的向海而生,离不开船舶与航运产业的硬核支撑。作为古月港所在地,这里的造船技艺传承数百年。从海澄到紫泥,10余家大型船舶修造企业沿九龙江排开,构成了一个造船产业带。在这些大船的荫蔽中,坚持手工制造木船的老手艺人依然可觅。
郑水土是崇兴郑氏造船家族的第六代传承人,他的木制福船依然扬帆海上。郑水土保存着一份其祖父郑文庆手绘的《海澄郑氏造船图谱》,“祖传的经验,通通印在我脑子里”。
在后石港区,万吨级船舶修造码头鳞次栉比,龙门吊昼夜运转,工人们正在为一艘外籍货轮进行检修,电焊火花与海浪声交织成奋进的乐章。
依托优良港湾,龙海航运产业近年来快速崛起。辖区内的漳州港招银港区、后石港区航线密布,已开通至东南亚、日韩及国内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班轮航线,年吞吐量持续攀升。“过去月港‘舟楫鳞集,商贾咸聚’,现在我们要让货轮满载龙海制造,驶向更远的海洋。”漳州港务集团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在龙海的临海产业版图中,LNG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新贵”。漳州LNG接收站矗立在海岸线上,巨大的储罐如同银色巨人,将清洁能源输送到千家万户。“接收站每年接收的LNG,不仅满足能源需求,其冷能还能用于食品加工、海水淡化等产业,实现梯级利用。”漳州LNG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能源枢纽,未来将拓展至氢能、碳捕集等领域,构建多能互补的新能源体系,助力龙海向海而兴、绿色崛起。
“龙海有海外华侨华人近10万人,分布在42个国家和地区。”龙海区政协主席洪海涛表示,这份深厚的侨缘,是龙海向海而兴的宝贵财富。今年以来,龙海通过侨胞牵线搭桥,累计招商引资50个项目,合同总投资额115.17亿元。
“从古月港的商贾云集,到如今全力建设厦门湾南岸中心城区,龙海的每一步跨越都与海洋紧密相连。龙海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乘海丝新东风,在向海而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崭新的篇章,在福建建设‘海洋强省’、漳州打造现代化滨海城市的征程中当先锋、打头阵、挑大梁。”叶毓信心满满地表示。
(记者 刘益清 范陈春 通讯员 郭建彬 蓝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