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7月11日讯(通讯员 刘可钦 闽南网记者 张恩培)清晨六点,宏道村的薄雾还未散尽,钟阿笔已站在自家果园。剪刀在枝头翻飞,嫁接技术员小心翼翼地为黑叶荔枝树嫁接上新芽——这抹绿色,是全家生计悄然转机的起点。
曾志文在自家荔枝园察看荔枝果是否有病虫害 郑文典 摄
2015年以前,宏道村千亩荔枝林里,黑叶与兰竹荔枝占据绝对主流。纵使满树红果压弯枝头,果农们的心却沉甸甸的。“收成再好,收购价一斤最多也就一两块,价格不好的时候,甚至赶不上雇人采摘的工钱。”果农的叹息年复一年,回荡在茂密的荔枝林间。
转机始于2015年初春。“看着乡亲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荔枝卖不上价,甚至烂在地里,我们村两委班子很着急。”时任宏道村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荔枝种植户的徐跃兵回忆道。村委会下定决心,要打破困局,必须进行品种改良,引进市场欢迎、价格更高的优质荔枝品种。然而,大规模嫁接改良涉及技术、资金和村民信心等多重挑战,启动资金成为第一道难关。
今年82岁的翁莲花高兴地帮家人采摘荔枝 郑文典 摄
关键时刻,浦南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与芗城区民族与宗教事务局(以下简称“区民宗局”)进行沟通,在了解到宏道村这一畲族聚居村的产业发展困境和迫切需求后,区民宗局决定拨付一笔荔枝嫁接经费助力宏道村进行品种改良。2015年1月29日,第一笔10万元经费及时拨付到村,为宏道村的荔枝产业升级按下了启动键。村干部迅速行动,党员带头示范,村委会微信群的通知瞬间刷屏——“免费报名,专家上门嫁接!”村民从犹豫到争先恐后,报名接龙在手机屏幕上不断延伸。
嫁接的日子是宏道村少有的“大场面”。最多时,村委会一天组织十几名技术员同时在村内穿梭。技术员巧手翻飞,将琼A4、蜜丁香、妃子笑等优质品种的芽穗,精准接入老荔枝树的枝干。宏道村的果园里,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品种革命正悄然发生。区民宗局的目光始终未离开这片土地——2016年9月29日,第二笔10万元经费如期而至,省少数民族发展基金会亦注入8万元活水,滋养着这场甜蜜的蜕变。
四年坚守,枝头回报以惊艳。曾经的黑叶荔枝黯然退场,取而代之的是蜜丁香、井岗红糯、桂味等十二张闪亮的“荔枝名片”。价格更是一路跃升,曾经每斤一元多的荔枝,如今身价普遍翻了三倍有余。在镇、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宏道村荔枝产业荣获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的称号;2023至2025年,宏道村连续成功举办三届荔枝节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7万人次。
当荔枝产量连年攀升,民族工作经费再次雪中送炭。2023年,宏道村冷链仓储中心建设获全方位支持:中央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专项投入20万元;福建省民族宗教厅拨付省级少数民族补助款14万元;漳州市民族宗教局配套市级补助款20万元。“这54万元专项资金,解了荔枝保鲜的燃眉之急!”现任宏道村党支部书记曾建斌站在初具轮廓的工地前介绍。中央、省、市、区多级民宗部门持续十年接力帮扶,从品种改良到冷链建设,宏道荔枝“当日锁鲜、错峰增值”的产业蓝图正徐徐展开。
如今,这2400亩荔枝林正成为宏道乡村振兴最坚实的产业根基。当扶持的韧劲穿透十年光阴,田间每一颗甜蜜的果实,都凝结着改变村庄命运的温度与智慧。果农们未曾想到,当年枝头那一抹微小绿意,终将整个村庄的未来,染上如此饱满而甘甜的红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