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热血青年成长与奋斗的真实记录
李鹏同志的这部回忆录,记述了他从一个热血青年成长为党的高级干部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他将个人志向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把远大理想与实干精神统一起来的精神世界,为当代青年的学习和成长树立了榜样。
从李鹏身上,我们看到了热血青年将个人志向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的典范。1941年2月,李鹏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并在此生活和学习了整整5年时间。在这里,他从一个少年成长为青年,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开始自己的青年人生时,他不仅学到了自力更生的生活本领,树立了艰苦奋斗的人生价值观,也使自己的党性得到了初步锻炼。1948年初,在全国解放已为时不远的情况下,中共中央高瞻远瞩,决定派遣一批青年到苏联去学习,以满足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家对经济技术干部的需要。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李鹏放弃了哈尔滨油脂厂自己已经熟悉的工作岗位,告别了相处融洽的同事,于1948年9月初坐上了开往苏联的列车。当李鹏等21名留苏学生为专业选择而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们听取了来苏联治病的任弼时同志的意见。任弼时说,国家建设现在急需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李鹏选择了享有盛名的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水电专业。5年大学期间,他学习非常刻苦、认真,最后的毕业设计得了满分,成为当时中国留学生中的全优生。留苏期间,李鹏还被选为中国留学生总会的主席,为留苏学生、协助做好访苏代表团的接待等做了大量工作。在服务大家的同时,他自己也从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从李鹏同志身上,我们还看到了有志青年把远大理想与实干精神统一起来的楷模。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党组织对青年李鹏成长与进步的认可,但李鹏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他想尽快到工作岗位上去锻炼。1946年7月末,李鹏从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张家口电业局。当时正逢我军主动撤离张家口,他第一次参加工作就承担了将100千瓦发电机押运至延安的任务。当时战争仍在继续,押运路途充满了种种危险。在途中,李鹏等人遭到国民党飞机扫射,大家跳进壕沟里躲过一劫,但拉车的马却被打死了。当时的李鹏还不到20岁,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险情不断,困难重重,但他凭着自己在延安所受的教育和满腔的热情,勇敢地承担并圆满完成了连自己也想象不到的艰巨任务。青年李鹏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决心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考验,并从此走入了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的第一线。
1955年3月,李鹏从苏联回国后,时任燃料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澜波征求他的意见,是到部里当秘书,还是到基层工作?李鹏听后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我还是愿意先到水电基层去工作,因为我在国外学的是水力发电专业,虽然也到过几个水电厂实习,但那都是走马观花,仅仅是了解一点皮毛,我所学的书本知识还没有和实际相结合。根据以往的经验,外国留学生回国后如果不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迟早是要碰钉子,犯教条主义的毛病,这在我们党内已有过很多教训。因此,为了使我学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有一个较好的结合,还是应该先到基层去工作。”李鹏的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不久,李鹏来到吉林丰满发电厂,任见习厂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学习,勤于钻研,没有留学生的架子,和工人、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得到了厂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赞许。是年底,李鹏被任命为丰满发电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此后,李鹏历经多个工作岗位,逐步成长为我国电力领域的专家型领导干部。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们党大力实行干部“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过程中,李鹏同志先后被任命为电力部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青年的面貌决定的。青年李鹏的成长道路,启示广大青年:一个人要成才,要进步,要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就必须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与命运同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祖国的需要而奋斗,同伟大的祖国一起成长。而这种精神正是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须继承发扬的精神。
细细品读李鹏同志的这部回忆录,我们仿佛再次走入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峥嵘岁月,重温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所书就的时代华章。李鹏同志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再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舍身忘我的家国情怀,以及教人育人的革命风范;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我们党历史上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披露了许多重大决策的历史过程和具体细节。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以自己的所学、所为,亲历了我国电力工业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参与了电力体制变革的重大决策。在党的关怀下,经过自身努力,他从一个烈士遗孤,成长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我们相信,李鹏同志的这部回忆录,对于我们学习老一辈的优良作风,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