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多地小学和幼儿园购买的新校车上牌难。据厦门媒体报道,当地教育局制定的《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校车安全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校车安全工程需要12个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而国务院制定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已在4月公布施行,但多地尚未制定实施细则。(9月6日《中国青年报》)
校车条例出台半年多了,地方制定实施细则,时间足够。为此,公众对此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不曾想,现在,新学期开学了,买来的校车用不上,因为上不了牌照。上牌照真那么难吗?在某些地方,真难,因为必须12个政府部门坐在一起办公协调。
所谓的难,其实是政府部门相互扯皮推诿,暴露出公共责任的缺失和懒政,让服务型政府蒙羞,伤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有好处抢着上,没好处躲得远远的。让纳税人供养着,却不给百姓干活,还心安理得,岂不咄咄怪事?!
只要有心,不打折扣地落实,即使有困难,校车牌照也能上。湖南省茶陵县做得就不错:“经县交警大队、交通运输局、安监局、教育局审核,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发给校车标牌。”
现实中大量类似事件表明,要想痛痛快快地把校车牌照上了,要改变“九龙治水”的工作格局,不能“谁都管,谁都不管”。因而,要简化责任职能部门,实行严厉的问责制。如此,责任职能部门想推卸责任没地推,干不好还要打屁股,必然雷厉风行,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