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挣扎
对于丁书苗而言,也许并不是在法庭上她才后悔,当与刘志军等人的利益同盟关系出现危机苗头的时候,甚至看到数不清的金钱被汇到自己公司账户上的时候,她就后悔过。
但是,直到她2011年初被采取措施调查后,她才真正放弃了侥幸的心态。而在此之前,刘志军和丁书苗一直采用各种方式做最后的挣扎。
2008年,丁书苗认识了时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主任的范增玉。之后在2008年至2010年间,丁与范商议,由丁向该中心进行捐款,再由范为其安排在有关表彰会上发言、在有关刊物上刊登慈善事迹等。为此,丁羽心先后38次给予范增玉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2217, 0.0069, 0.11%)4000余万元。
2010年3月,丁书苗在去瑞士时发现自己被限制出境,她觉得要加大做慈善的力度了,于是就跟范增玉商量,让她在更多的活动中曝光,获得领导肯定后,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范增玉的证言表示,丁羽心就是想通过他进行捐款,提高知名度,认识更高的领导人,以逃避司法制裁。
上述行为皆是丁书苗多年养成的“背靠大树好乘凉”心态的惯性使然。但最终,范增玉不仅没有能够拯救丁书苗,相反,其也因为贪污、受贿和诈骗犯罪而接受了司法机关的审判。
除了范增玉,丁书苗还在更大维度上进行了挣扎,这一维度内的挣扎,实际上也是刘志军的挣扎。
据知情人介绍,山西人丁书苗曾经为山西籍的很多官商组织的活动埋单。尤其在行将末路的2008年之后,丁书苗对类似活动的痴迷程度非同寻常。
她在一个不公开的组织上担任重要的中间人角色,网络了大批官商。据知情人介绍,很多参与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组织后来竟成为有关部门侦破几大要案的重要线索。曾参与这一组织的多名副部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山西籍或与山西有密切关联的官员,成为十八大后反腐的主要对象。
丁书苗的挣扎几乎到了极限。她发起成立的英才会所,邀请了多国政要和前政要担任会所高级咨询理事。
2009年7月,位于北京CBD区域核心位置的北京伯豪瑞廷酒店正式挂牌成为五星级酒店。这家酒店的投资人之一正是丁书苗。在此,丁书苗出资协办了首都秘书界新春联谊会,几百位官商出席。
然而,无论如何,丁书苗及其背后刘志军最后的挣扎,试图裹挟更多利益群体进入同盟,但都未能阻止他们政商关系的最终崩塌。而其身后事,则成为反腐败进一步破除山头、圈子的最好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