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闽南网讯 校车安全牵动着每位家长的的神经,也是许多政协委员关心的问题。
记者昨日从泉州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提案组了解到,目前已经有三位政协委员向大会递交的提案与泉州校车安全问题有关。
其中,泉州市政协委员陈琴英建议,加大政府在校车方面的投入并设立专项基金,统一采购或选择有资质的出租车公司承包,或对购买校车的学校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这与本报去年12月28日A6版提出的“市场化运作能否破解校车困局”观点类似。
而政协委员李荣生、陈笃恒则建议,泉州还有许多二轮三轮车在接送孩子,交警部门也应加强这些车辆的监管。与此同时,疏堵结合,对这类车辆他们分别建议以现有许多学校的财力要购买达标校车不大现实,不妨利用好二轮、三轮车作为校车,进行规范化管理。
陈琴英:治标:加大投入设专项基金 治本:多建公办园覆盖城乡
陈琴英在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干训中心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她很早就开始关注校车安全的问题。
她在提案中指出,近几年随着农村中小学的调整撤并,大量学生向城镇集聚,造成中小学生上学路远的矛盾凸现,大量良莠不齐校车应运而生,校车安全隐患较大。目前泉州普通中学(高中和初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人数依次分别是377534、568280、300437,幼儿园占较大一部分,其中民办幼儿园又占2/3,而民办幼儿园又是泉州目前需要校车的最大主体。
为破解校车困局,她提出六方面建议。
首先是人的因素,地方相关部门应配套出台校车司驾人员职业标准,制定岗位职责、工作要求。
另外,她认为,破解校车困局,必须加大政府在校车方面的投入并设立专项基金,统一采购或选择有资质的出租车公司进行承包或对购买校车的学校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采取公司化运作、政府补贴、学生(家长)有偿使用等校车经营管理模式,特别是建立面向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客运网络,推行学生周末班车,研究制定扶持农村学生交通服务的政策和办法。
陈委员还指出,政府应制订相应的“校车优先”规定及实施细则,统一校车“标识”,以便在行驶中的“识别”,以提高校车的“待遇”,确保在交通高峰期,校车享有优先通行权。
陈委员认为,根本的办法还应该是加快公办幼儿园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合理布局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她认为,如果老百姓能就近入学,享受优质的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谁还会舍近求远?这才是破解当前幼儿校车接送安全难题的根本出路。
陈笃恒、李荣生:二轮三轮车也在接送学生 应纳入校车范围加强监管
昨天泉州市政协委员陈笃恒和李荣生分别递交提案,建议完善校车安全管理。
陈笃恒委员建议,学校、交警、学生和家长应形成合力,完善泉州各中小学机动车校车管理同时,拒绝非机动车校车超载,避免事故发生。
陈笃恒和李荣生委员均表示,泉州不少中小学处于小街小巷,由于路途相对较近,且路窄人多,除一部分用机动车接送学生外,还有许多三轮车、二轮车(摩托、电动)在接送孩子。
陈笃恒走访发现,有时一部三轮车上挤上了四五个学生,一部二轮车挤上二三个学生,明显是超载,在车辆安全性能上也可能存在缺陷,用这种运载工具接送学生显然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两位政协委员分别建议,交警、交通部门应该加大排查力度,不仅对核定6人及以上专用,或非专用校车加强管理,对其它类型的车辆也应一并纳入管理范围。
李荣生还认为,三轮车其实很适合老城区小街巷行驶,因此他建议在正规校车不能满足学生上下学需要时,正视人力三轮校车存在的合理性。他建议可以成立三轮车接送服务中心,发挥家政服务公司或社区服务中心的作用,对服务车辆进行登记建档。每月收取一定的费用提供有偿服务。(本网记者 本报两会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