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更深层次、更广空间来拓展海洋产业”
位于福建沿海中部的莆田,自古就是江海相连的繁华之地。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是莆田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全国人大代表、莆田市委书记梁建勇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提出,要做好“海”的文章,建设海洋经济强市。
3月5日下午,福建代表团全团会议召开前10分钟,梁建勇已早早来到会场。
一放下公文包,梁建勇就开始最后一遍浏览他即将提交大会的建议——《关于在福建省南日群岛海域开展全国“海洋牧场”试点工作的建议》。觉得一切妥当后,他在绿色建议纸上最终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梁建勇多次赴南日岛调研。“凭借风电基础设施,在南日岛建设规模化的鲍鱼、海带、紫菜养殖基地,兴建海上牧场,走出‘风行海西,鲍打天下’的路子。同时,要从更深层次、更广空间来拓展海洋产业。”梁建勇这样定位南日岛未来的发展。
从推进港口整体连片开发,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到构建海峡西岸重要的钢铁基地、国家级LNG战略储备和海西重要能源基地、湄洲湾大型煤炭中转基地……莆田,这些年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坚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发展海洋经济,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这让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市市长刘可清深有感触:“厦门因海立市、因海开放、因海发展。”对发展海洋经济,厦门人有自己的定位:做大海洋贸易、做优海洋运输、做强海洋产业。
“发展海洋经济,重在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推进。”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委书记黄少萍说,同为沿海城市,同为海洋经济发力,泉州出台八条配套措施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泉州港畔的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势头正劲,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
目前,全省以环闽江口、湄洲湾、厦门湾等海洋产业集聚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三大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的80%以上。
“必须给老百姓留下干净的港湾”
十多年前,戴仲川没有想到,福建的海洋经济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健康发展?这也是戴仲川关注的焦点。
一年前,戴仲川在北戴河参加一个会议。他看见他心目中的海滨度假胜地,却出现了让他触目惊心的海水污染。不仅仅是北戴河,在他到访过的青岛、秦皇岛等环渤海湾城市,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污染。
“绝不能以牺牲海洋环境的代价来发展海洋经济。”亲眼所见所感,引发了戴仲川的深深思考,正是这样的思考催生了他一次次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研。
当梁建勇准备提交建议时,在会场里坐在他后排的戴仲川的建议也已成型。经过多次的调研,戴仲川认为,应该及时修改海洋环境保护法。
“科学用海是关键。虽然我们发展之心迫切,但仍然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想海洋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更需要法律制度保障。”戴仲川说,岸线开发、围海填海都要围绕需求科学规划,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海域使用,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引入科研机构,开展环境评价、风险评估。
戴仲川和焦念志所想的,梁建勇也正在实践。
记者采访时,梁建勇展开莆田市的地图,用手比划着说:“莆田有‘三湾’,我们在布局考虑的是深度开发湄洲湾、全面启动兴化湾、有效保护平海湾。”
湄洲湾北岸,与LNG燃气接收站相邻的,是综合利用LNG及冷能形成的具有节能环保的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内共有冷能空分、精细胶粉、鞍钢冷轧等10个项目。LNG释放出的冷能得到有效利用,不需要排放入海,既能节约能源,又可大大降低对海洋生态的破坏。
“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不可偏废,我们必须给老百姓留下干净的港湾。”梁建勇说。
也正如焦念志所言:“我们应当以低碳经济思维为指导,将环境影响、生态效应、低碳技术等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将低碳经济、绿色港口的理念落实到港口规划、建设和管理中。”
率先在全国开展排污口监测,率先实行沿海设区市海洋环保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开展海漂垃圾、重点景观海滩整治,推行海陆环保一体化……福建,“生态用海”的蓝色航船正在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