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沈从文
鲁迅
这些中国作家曾离诺奖很近?
本报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了百年,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终于让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得以释放。而在此前,鲁迅、老舍、沈从文、林语堂、巴金等人都曾被传出与诺贝尔文学奖一步之遥。当然,也有些可能只是捕风捉影。
鲁迅曾拒绝提名
曾有人说过,诺贝尔文学奖错过的文学大师中,就包括鲁迅。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鲁迅当年甚至连正式的提名都不曾有过。
1927年,瑞典科学探险家斯文·赫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
鲁迅婉言谢绝了。当年9月25日,鲁迅给台静农回信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谈道:“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老舍曾列秘密投票第一名?
2009年,老舍的儿子舒乙认为,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他。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在1968年,“文革”进入高峰期,瑞典派驻华大使寻访老舍下落一直没准确音信,就断定老舍已经去世(老舍早已于1966年投湖自尽)。由于诺贝尔奖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评选,条件之一是最好是东方人,结果日本的川端康成就获奖了。
舒乙的说法来源于挪威女汉学家伊丽莎白·艾笛。1979年初春她来华,并拜访了萧乾和文洁若夫妇。在用英语交谈中,艾笛顺便提到“那一年,本来已决定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老舍”。但艾笛女士在其后的媒体采访时澄清,她谈的是沈从文。
沈从文曾最有机会获奖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但那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因此可谓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马悦然2007年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这个话我不应该对你说,不过因为时间已经过去很久,现在可以告诉你。1988年沈从文肯定会得到文学奖。”并介绍道:1988年的5月10日,龙应台女士给我打电话,她问,“你听说沈从文去世了吗?”我说没听说。我就给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秘书打电话,我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沈从文先生是活着,还是去世了?”他就问,“你说的是谁?”我说是沈从文。他说,“沈从文是谁?”我就把电话放下了。
马悦然说:我再给李辉打电话,他是一个专门写文化老人的记者,我们是老朋友,我请他打听清楚,沈从文到底是活着还是去世了。他就告诉我沈从文真的去世了。我记得那是1988年5月10日。我告诉你,要是沈从文那个时候还活着,活到10月份就肯定会得奖。
巴金在美国被提名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曾推选中国著名作家巴金角逐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称赞巴金“为中国当代最为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享誉世界崇高声望和国际文化界尊崇的优异基础,他对人性和人类尊严的执著探讨和神圣理解,已经被载入了当代中国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史册”。
不过,这个协会是中国文学青年冰凌“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打工拼搏”(其自述)之余,利用美国具有完全的结社自由之便成立的,冰凌自任主席。所以马悦然才认为:“我不敢说他们(指“美国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作家提名委员会”)没有提名资格,但可能没有,我不相信他们有。”
林语堂曾被4次提名
也有林语堂获四次诺奖提名的说法。1975年,国际笔会在维也纳召开,林语堂接任川端康成被选为副会长。会上,全体通过以国际笔会名义推荐林语堂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人们称赞他呈现的中国图景有价值,但最终觉得他在陈述整个中国的转变时作品“尚缺‘精准的人物描写’及‘力量和深度’……”。
最终,那年获奖的是意大利诗人蒙塔莱。